春风中,集邮教痛在西北师大生根开花 (甘肃 赖景耀)

2018-12-10  

我是百年高校西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也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开展集邮教学,让集邮课登上高校讲坛”是我多年的夙愿。

1978年12月我在西北大学参加全国运筹学学术会议,在去往饭厅的路上,校园喇叭正在播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闻,我驻脚聆听并感受到:寒冬即将过去,我们的国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的集邮爱好也一定会由此得到新生。1979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概率论研究生班,每个星期天都要背着邮册到北京东安门大街集邮门市部前去,为的是交换邮票、寻求集邮信息。1980年1月《集邮》杂志的复刊让我感受到了集邮春天的气息。1982年1月31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83年7月28日,国际集邮联接纳全国集邮联为团体会员,集邮得以迅猛的变化告诉了我:集邮活动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催生下,必将获得复苏和发展,在高校开集邮课的夙愿一定会梦想成真。

为了梦想的实现,我开始了一步一个台阶的工作。第一个台阶是1983年成立了“西北师大百花邮票研究会”,我出任第一届会长。借助协会这个平台在学校广泛开展集邮活动,让师生们了解到集邮是何物。第二个台阶是1985年把《中国邮票的历史》、《新中国邮票上的错误研究》专场报告“挤”进了全校学术讨论周,使师生们认识到集邮学是一门学科,集邮研究是高校学术研究内容的之一。第三个台阶是编写教材,1986年我编著的《漫话集邮》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曾作为早期集邮讲座的教材。1991年我应邀参加全国集邮联组织的集邮学教材编写工作,先后三下福州圆满完成了撰稿任务。1992年4月,国内第一部高校集邮教材《基础集邮学教程》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从此有了统一教材。第四个台阶是抓住机遇开集邮课。八十年代末,国家教委提出注重“素质教育”,决定在全国高校将艺术类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我对此反应特别灵敏,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我当即以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提出议案:将《基础集邮学》列入艺术类选修课。由于在此之前已做了不少铺垫工作,水到渠成,议案获准,1992年10月4日《基础集邮学》正式开课,我以主讲教师的身份登上了集邮课讲台。从此,西北师大的集邮课走上了合法、规范的发展道路。

集邮课登上高校讲坛,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为了集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得坚持不懈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是因为:集邮教育只有随着集邮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集邮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时改革教学手段,才能在高校站住脚、扎下根、开上花、结出果。为此,我校成立了《基础集邮学》教研室,我出任教研室主任。在开课后的二十多年中,教研室以“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不断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调整教案、制作教具、编制电子版教学课件、加强资料库和考试题库组建,逐步完善了教学体系。教研室还狠抓教学方式的改革,除继续加强课堂教学外,增加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参加社会集邮活动 (聆听集邮讲座、观摩集邮展览、参加知识竞赛、参与集邮服务等);培养动手能力(制作特色邮品、实践邮集制作、实习邮品拍卖、组织集邮展览等)。教学采用高科技手段、使用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基础集邮学》成为了西北师大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鉴赏精品课程。

要保证集邮教育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注重传承,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的做法是:打造“梯队”、建好“团队”。高校开集邮课有因人而兴,因人而衰的特点,因某位教师退休、离校,课程往往会出现断代,或衰落,或停开。为此,从我开始每一位集邮课主讲教师都要选抜、培养比自己年轻10岁以上的接班教师,进行传帮带,形成了现在的三代教学梯队,保证了西北师大集邮教学连续不断,经久不衰。但是,仅凭学校教师资源还远远不够,我们又与省邮协联手打造由社会集邮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有十几名兼职教师按照教学计划需要到校客串上课,让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教学进入课堂,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集邮课开课纪念封(1992年)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中,《基础集邮学》经过26年的精心打造,如今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了学校的精品课程。2016年6月,由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中国邮政集团甘肃分公司、西北师大承办的“全国高校集邮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的集邮工作者、来自国内35所高校的集邮课任课教师相聚黄河之滨共商开展集邮教育、发展高校集邮之计。全国集邮联会长杨利民在大会总结中用“合理定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注重传承”十六个字概括了西北师大连续开课24年的成绩和经验,号召全国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开好高校集邮课,搞好集邮教育,任重而道远。西北师大同仁们决心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卓越,让集邮教育在高校扎根、开花、结果,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集邮教育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