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40载——原地集邮从萌芽成长为中国独创邮展类别 (上海 童国忠)

2018-12-11  

40年前,大地回春,集邮复苏,原地封这棵具有中国特色的萌芽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露出绿油油的嫩叶。在集邮者长期以来坚忍不拔的努力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地邮品,举办了专门性的原地邮展,在实践过程中同步形成了原地集邮理论,这棵幼嫩的萌芽终于成长为中国独创的新兴集邮类别。

一、初创期的顽强探索

中国具有连续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拥有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幅地的国家,当春风回暖集邮复苏之时,草根集邮爱好者和集邮界思维敏捷开放之士,产生了新的火花——自然地将新邮首日寄发之地点直接与邮票的题材内容联系起来!

1980年10月25日发行《留园》邮票,苏州邮人郑坚提前获知邮票未到邮局后即赴上海购票,赶回苏州在留园的邮政管辖8支局向全国好友寄发首日封。其中挂号365的一枚赠送香港集邮家朱桐。首日携票赴苏州寄封的还有上海虹口冯智汉邮友。

随着集邮业务的恢复,地方邮局的集邮服务也得以开展。1981发行《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诞生地浙江绍兴市邮电局集邮门市部印制了首日封,启用了大型纪念邮戳。上海邮票钱币大腕王松麟专程赴绍兴给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集邮爱好者寄发首日封。

一场群众性的在邮票主题内容有关地点寄发首日封的集邮活动出现了,连续几年下来,加入这种集邮活动的人数不断上升。每逢新邮内容有明确地点,有关的地方邮政即在《集邮》上刊登首日办封消息。其间,一些邮文作者也陆续撰文提倡这种集邮方式。

在这几年中,上海的桑万里、张文彪、孟庆佐等邮人在各自的收集活动中已与全国的同好和集邮门市部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正当他们在桑的带领下筹备建立全国性的互寄网时,一本由香港朱桐编著的小册子传到上海。这本册子是他受到苏州郑坚赠送《留园》封的启发,将近4年中大陆地方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图案相关地首日封及相似明信片、相关明信片”汇集而成的。朱桐对书名作了说明:“为了不使书名太过冗长…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地首日封及原图卡图鉴》”。这本小册子将大陆正在兴起的这种集邮方式定名为“原地封”,即被互寄网筹备工作组所采用,将互寄网起名为“邮乐原地封研究通讯网”。

由于会员遍及全国各地,在当时客观情况下,虽经努力,在上海找不到挂靠单位。筹备组基于对原地封知识内涵和邮政属性的文化自信,决定继续实施筹建工作。

    1986年1月4日,桑、张、孟三人在容纳万人的陕西南路文化广场,通宵排队买《丙寅年》虎生肖票,以“邮乐原地封研究通讯网(筹)”的名义,将邀请函夹在虎年邮票首日封内,共向全国发出邀请函近200份。杭州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陈光道先生首先回复和交来第一份基金费用,成为001号会员。陈光道将此情况向居住在杭州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张包子俊汇报,立即得到张包老的支持,并提议将会名改称为“原地封研究会”,题写了会刊名《原地封知音》。在80年代,由草根筹建的原地民间邮会,急需获得集邮界前辈的支持和指导,张包老的加入为原地封会注入强力支撑。在选举会长时,由桑万里提名请陈光道出任了首任会长。

6月16日发行邮票《国际和平年》之日,我国第一个原地邮会宣告成立,18日张包子俊赴沪参加在市少年宫外宾接待室举行的原地封研究会成立纪念座谈会。他兴致勃勃听了会员们对原地封集邮的看法,说:原地封研究是长知识的过程,通过原地封集邮可以丰富收藏和增长知识。原地固然好,实寄更重要,今天的实寄封就是明天的邮政史。原地集邮活动要开展起来并持之以恒。(图1) 

图1 原地封研究会成立纪念座谈会左1童国忠、左4张包子俊,左4后张文彪,左5吴天明(吉嘉)、左6桑万里

这次座谈会是德高望重的张包子俊先生首次与上海及周边的18位原地封研究会会员面对面聊天式指导,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与会的每一位“草根”集邮者。

上海市邮协邵林、胡辛人、唐无忌等对这项新兴集邮活动给予积极支持,相续入会以个人名义指导邮会的发展。邮票设计家孙传哲为邮会设计了会标。

原地封研究会成立后,会刊、办封、学术讨论等各项会务全面展开。

成立研究会的最初原委就是因为我国地域宽广,要依靠分布在各地的会员解决为全体会员办理原地封的困难。早期会员中不少是当地邮协骨干,与邮票公司有一定的联系,有些边远地区,就是当地会员向有关部门进行原地封收集的宣传和沟通,解决首日票源的。

1986年发行纪念和特种邮票15套,其中11套为全体会员寄发了首日原地封。朱德、王稼祥、茅盾、黄兴等人物纪念邮票的原地封,都是当地会员向有关单位反复说明原地集邮的意义,索取到公函信封首日实寄的,每种数量在50至100多枚,因分散到当时的会员人手1枚,至今难以露面,已属组集的难得邮品。(图2)

图2 四川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首日原地封

1986年6月原地封研究会成立后,每月的上海例会自然成为学术讨论的场所,对原地封的定义、要素等基础问题进行探讨,与会者畅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也有人申明自己的观点不能改动一个字,也有思维敏捷的会员提出的课题直到多年后才在实践中获得解决。这段时间的讨论以及发表在会刊上的研讨文章,为原地封理论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活跃的思维库。当时研讨依据,主体是基于1980至1986年间产生的原地封。如80年的“留园”,81年的“鲁迅诞辰100周年”“辛亥革命70周年”“陶瓷磁州窑”,82年的“全国集邮联一大”“辽代彩塑”,83年的“五届全运会”“毛泽东同志诞生90周年”“黄帝陵”“秦陵兵马俑”、84年的“朱鹮”“葛洲坝”“峨眉风光”,85年的“遵义会议50周年”“故宫博物院60周年”等,以及原地封研究会的会办原地封。这些原地封的基本特点是:邮票主题内容(包括邮票名称和邮票主图)直接指出了原地在何地、全套邮票的主题原地和每枚邮票的主图案基本上只有一个。这个特点又恰好和当时会里为会员办封的能力相适应。

几个月的讨论对原地封的轮廓开始有了初步的描述。1987年笔者主编《原地封研究会文集》时撰写了首篇原地论文《原地封概论》,其中归纳了14类题材邮票的原地溯源方法。在文集审稿时认为本文写得比较系统,经笔者同意署名改用“原地封研究会上海组 童国忠执笔”发表。《文集》共有研究性邮文29篇,这些邮文对经典原地封的边界条件进行初步的描述:指出“原地的确定取决于邮票的知识内涵”;指出原地的含义是“邮票主题内容直接规定的事件发生地或实体所在地”;指出邮票的“全套名称”或“单票图案”对原地的界定作用;指出非首日的原地封也是原地封,等。(图3)

图3 第一本《原地封研究会文集》

原地封的本质特征由此明确,原地封理论框架初步树立。归纳的14类题材邮票的原地溯源方法,使这14类邮票的原地有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基本溯源规则。

二、原地理论走向成熟之旅

“原地封”在1984年问世之初,对集邮界完全是个标新立异的陌生名词!

笔者一部1986年度原地封邮集参加1987年上海市的职工邮展,就被人问道:“什么是原地封,你讲得清楚吗?!”

“讲得清楚”吗?当时笔者已写出《原地封概论》长文,但要在集邮界中确立“原地封”这个集邮的新品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已经参加原地封集邮的邮友,对于“原地”的理解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中产生不同的观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迅速提升。相应地,中国邮票发行的新题材不断增多,必然要解决这些新增题材原地溯源的新问题。这些新的原地溯源问题“讲得清楚”吗?

“原地封”是刚问世的新名词,在字义上具有形象化而被原地封爱好者所采纳。当时还没有一本集邮辞典中有“原地封”词条的释义。从原地封起步发展为成熟的原地集邮类展品,注定要经历长期的实践积累,原地理论也必然要在原地实践的不断开拓下,从初建走向不断完善。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原地集邮有幸成为实践和理论基本同步发展的新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类别。[1-3]

(一)原地唯一性和原地多元性的讨论

1991-1993年间,全国集邮联进行集邮名词修订工作,并向集邮者征求意见。由此,对于“原地封”词条,在原地封爱好者之间引发一场“原地唯一性”和“原地多元性”的“笔战”。[4] 

主张“原地多元性”观点认为:一套邮票有主题原地又有主图原地,原地就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具备“多元性”。这种观点显然是从“唯一”的字面上谈原地的唯一性。

1987年讨论原地封的定义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物诞生邮票除了主题原地为诞生地,以及各枚邮票主图原地外,还有人物一生中的典型事迹所在地。产生这种观点的想法可能出于一套邮票的枚数有限,无法容纳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要用“典型原地封”来弥补。但这一弥补,对于伟人邮票就会产生众多甚至各地的一大批“原地封”来。

原地集邮公认的原理是“过多的原地等于无原地”。为此,1989年笔者在《集邮》发表了一篇讨论性短文《原地的唯一性》,指出“全套邮票的原地由邮票的总主题内容所规定,是唯一的。全套邮票中,每一枚邮票的单枚原地由该枚邮票的内容所规定,也是唯一的。”因此,在讨论中认为邮票有主题原地又有主图原地就不具有“唯一性”的观点,有可能是不了解原地集邮初期提出的“原地唯一性”的具体表述,而只是用通常的“唯一”理解参加讨论。这正如单纯用字面来理解“邮政用品”还应包括邮筒和邮车等才合理。

另有一种“多元论”认为:在文艺作品上,作品的“标题”有时不能完全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样,邮票的名称也不能完全反映邮票的主题内容,伟人诞生邮票的主题不只是纪念诞生,而是纪念伟人的一生,因此有伟人诞生原地、活动原地、生活原地、逝世原地等。

提出的这种“多元论”,其观点不是原地封溯源中的“收敛思维”,而是相关封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将原地封从多如牛毛的一般相关封中提升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品种,而发散思维却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这种多元论观点依然停留在相关封的认识水平上,也缺乏原地邮会指导办封工作的可操作性。

关于“唯一性”与“多元性”的讨论历经3年之久,双方各不相让。在病床上养病很久的张包子俊在认真阅读和分析了双方的论述后说:“收集原地封很有意义,但重在研究。原地封的原地要‘ 准 ’,尽管有些邮票原地不能是唯一的,但一枚邮票不能有过多的原地。我看近期有些邮票的原地似乎乱了一些。” 张包子俊这一精辟的论述是对这场讨论的基本小结,并指导着原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笔者在这场讨论中没有发表邮文参与,而是分析各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及对原地封的理解角度和思考深度。并从双方的讨论中思考原地集邮名词有待改善之处。

其间,1992年又有一种观点出来:“原地封是特定地点的首日封,因此非首日的不是原地封!”这个观点是只看到首日实寄的现象,没有意识到“原地封”成为一种新的品种后,其基本特性是“原地”,“首日”已不是原地封的必要条件。嗣后,当提出此观点的全国集邮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到上海后,笔者到他下榻的南京东路海伦宾馆和他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同意了笔者的观点。

一个新的集邮品种要在邮人中得到广泛的认可,是需要经历时间磨练的,也正是1991-1993年对“原地封”定义再讨论(争论),影响到集邮名词“原地封”词条审定无法收到预见的成果。但是这场历经3年的讨论,对完善原地理论是起到作用的,讨论者也对原地封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为解决早期原地溯源限制过严问题,在发行“南湖船”邮票之后,1993年笔者在《上海集邮》上发表了《最佳原地只有一个》的邮文。对早期原地唯一性限制过严作了修正。

1991年10月江苏南通率先举办原地封集邮展览。在此基础上,时任原地封研究会会长和省级邮展评审员的笔者,于1995年5月起草了中国首个《原地集邮评审专用规则》,7月无锡举办了原地封集邮展览。到了1996年,“原地封”终于得到邮界权威文献的认可,《中国集邮大辞典》和《中国集邮大百科全书》都采用了原地封研究会1987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来撰写“原地封”词条。

终于可从权威《辞典》中找到什么是“原地封”了。这标志着,集邮界已认可了“原地封”这个新生的集邮品种!

(二)原地理论模型图的建立

人对事物认识过程随着事物本身的发展而深化,原地集邮理论的发展中主要的深化过程来源于发行的纪特邮票题材的不断开拓以及邮票设计方式的不断提升,这是促进原地理论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随着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邮票题材也不断拓展,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题材出现。1987年《原地封概论》中归纳的邮票题材只有14种,十几年后已增达60多种!如果停留在原有的溯源方法上不加发展,每年约有三成的邮票实寄封被定性为“一般相关封”或“重要相关封”。但是,“原地集邮类展品”采用的素材是“原地封”而不是“相关封”!原地集邮方式要从原地封走向原地集邮类展品,就要解决好这三成封的理论归属,要从集邮者和原地邮会首日办封中积累的实践中,获得理论提升的解决方法。

1990年6月至1992年2月笔者在《集邮报》上连续撰文介绍原地封的知识,其中1991年1月连续3篇谈《原地封和一般地名相关封之间的过渡带》,理论上已发现在原地封区域与相关封区域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带区域”。但是,对“过渡带区域”内的具体内容和理论归属问题却长期无法突破。

1999年国庆节发行“56个民族大团结”邮票,对于“汉族”邮票的原地溯源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黄帝陵”,有的认为是“炎帝陵”,更有戏说为“周口店”,还对几个少数民族的溯源有不同的认识。对此重大题材的首日封,在9月《集邮》上刊登了一张题为《56个民族代表性原地》表格,将北京定为“汉族”邮票的原地。一个新的集邮名词“代表性原地”由此问世,不去讨论汉族的发展源头,而是注重汉族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地点,这种原地溯源方法和以往由邮票主题内容直接指向原地的溯源方向是相反的。这种现象在原地实践中并不是孤立的,如大学成立周年邮票,热闹的是大学现总部而不是历史上大学诞生之地,又如“沙漠绿化”邮票,票名和主图上都没有特定的指向,集邮者是根据当今治理沙漠成就中最著名的宁夏中卫荒漠生态自然保护区寄封的。这些题材邮票的原地溯源的方向是从事物的现状中找出直接关连的地点,即“淡化历史,注重现实”。

在分析1983以来集邮者在处理题材具有泛指性的众多首日实寄封的地点选择,找出溯源的共性后,笔者在2002年第5期《集邮》上发表了论述代表性原地的首篇论文《原地封邮票原地研究的新进展——代表性原地》,明确指出代表性原地是处于“过渡带”中的原地封。

2001年起的邮票发行,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文学名著、成语故事、寓言、民间传说等题材的密集度突然上升,集邮者对于这些邮票的溯源作出了积极有效的的探索。2001年我国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公布,给解决这类题材邮票的原地溯源提供了指向。与建筑名胜等物质存在相比,口头文化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客观存在,要从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中进行溯源。在分析《八仙过海》《劳山道士》等邮票溯源过程后,确认:口头文化类邮票的溯源是以“口头文化的主要传承地”为中心,归纳出边界条件。并确认此类原地封属于“过渡带”中的第二类内容。

至此,在“原地封”这个矛盾体中,邮票主题和主图为一方,与对应事物为一方,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已经很明确了。

代表性原地理论建立后,原先的原地就称为经典原地。这两种原地封综合后的原地封的边界,或称“原地封”与“一般相关封”加以区分的最低条件又是什么?

第一边界:原地封与相关封加以区分的是原地封的“直接相关”与相关封的“一般相关”。对于经典原地封,原本的定义就是“直接相关”不成问题;对于代表性原地,是从现实中事物诸多方面中找出与邮票主题或主图的直接相关地点,如1988年《环境保护》邮票用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函信封贴票从北京寄出的原地封,也符合最具代表性的直接相关。此边界条件成立!

第二边界:一套邮票原地的数量。经典原地中主题原地通常只有一个,单枚邮票主图通常也只有一个。但随着题材内容的发展和邮票设计的发展,“唯一性”对于经典原地已需作修改,如中共一大纪念邮票的主图出现“南湖船”后,不但主图出现上海与嘉兴二地,而且在主题原地上也将上海与嘉兴连成一体;在代表性原地中,如“寓言”通常只一个地点,有的“传说”在长期的发展中会形成几个地点,如《梁祝》有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宜兴市、济宁市、汝南县等6个地点为此传说的共同承接地,也属少数几个,而且从邮票的主图背景来看,与杭州及周围一带关系更密切些。所此,改“唯一性”为“原地数量限制性”,确认为第二边界。

笔者经过反复推敲经典原地与代表性原地之间的共性问题,在2004年南通原地邮展学术交流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确定邮票原地的两个基本要点:“直接相关性”与“原地数量限制性”(图4),首次展示了含有代表性原地的三圈模型图(图5)。笔者从1991年确认在原地封与相关封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区域,而对过渡带中的具体内容无法确定的学术问题,在2004年终于解决!其间历经13个年头。这13年也正是中国邮政纪特邮票题材数量不断增加的年头!

图4  笔者2004年在南通的演讲

图5  原地封三圈模型图

后经邵林提议将“两个基本要点”改为“两个基本原则”,论文《确定邮票原地的两个基本原则》在2005年第6期《上海集邮》上发表。此文改写后由上海市集邮协会送2005全国集邮论坛,因在原地理论上有新的突破,被评为二等奖。

(三)动植物邮票的分类和原地集邮的总梳理

1987年的《原地封概论》对于动植物邮票归纳得比较简单,表述为:“动植物邮票的原地是动植物的发现地、原产地。”这是从当时的《朱鹮》的原地为发现地洋县、《白鹤》的原地为越冬发现地永修、“月季花”的原地为各品种的培育原产地引出的。

在溯源《杜鹃花》的原地时出现了一些困难,云南邮友听了植物专家对“模式产地”的介绍:“植物工作者发现一个植物新种后要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写出论文,并以拉丁文命名,国际植物界才承认。命名所依据的标本叫模式标本,其采集地叫模式标本产地”又说:“把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作为植物邮票的原地那是最恰当不过了”。据此,云南邮友撰文宣传将这个方法运用到《杜鹃花》邮票的实寄,并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不久,云南邮友又将“模式标本产地”的应用推广到所有的动植物邮票的原地溯源中去,提出了模式产地以外的地点都是“相关地”。这一“推广应用”事情就做过头了。

几年后,这种“唯模式标本产地”的影响越来越大,与邮会办封的实践越来越脱节!每逢动植物邮票发行时,研究者对国家发行动植物邮票的目的不加理会,埋头查阅模式产地在那里!

最特出的是2002年《金花茶》邮票的原地,是在越南还是在广西?大篇邮文争得不可开交。《金花茶》是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发行的邮票中代表中国的珍稀花卉,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溯源,原地为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模式产地溯源原地就是越南了。可见“唯模式标本产地”的影响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要认真加以研究了!2005年初,笔者意识到发生“唯模式标本产地”的“泛滥”主要原因是:对于比人物题材还要复杂的动植邮票,我们还没有做过分类细化工作。为此,笔者化了大量时阅读了“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植物分类学”“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等专业书籍,大量查阅有关拉丁文命名法的历史,在2005年-2008年初写了多篇有关动植物邮票原地溯源的文章。

2006年6月笔者在《上海集邮》上发表《动植物邮票原地溯源的梳理》,动植邮票的原地溯源要关注国家发行这套邮票的目的是什么,指出对已发行的动植邮票可分为4类进行溯源:国家保护动植物邮票的原地如《金花茶》《华南虎》原地是主要保护区,观赏性动植物邮票的原地如《君子兰》《珊瑚礁观赏鱼》首选主产地或原产地,经济类动植物邮票的原地如《毛竹》《近海养殖》首选也是主产地或原产地,泛指性野生动植物邮票的原地为模式标本采集地。2008年3月发表了《1984-2006年我国动物邮票原地溯源实践总盘点》用数据讲话,将23年中发行的动物邮票,与原地邮会办封的实践数据进行量化比较,证明了“唯模式标本产地”是与实践脱节的一种不恰当的推理。

同时指出:野生动植物在不同环境中长期自然进化会产生新的“物种”,命名“新物种”时依据的标本,其采集地称为“模式标本产地”,因此“模式标本产地”只适用于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并且一个物种模式标本的世界“唯一性”与各国发行动植物邮票目的难以一致;人工培育的动植物“品种”虽然也有拉丁文学名,但不存在“模式标本产地”;至今中国邮政没有发行过纪念某个物种模式标本产地的邮票或邮资封片;现有的几部保护动物邮集,都是采用从国家级保护区寄出的封编组而成,这几邮集是“原地集邮类展品”,不是不宜参展的“相关封邮集”!

这场讨论是对动植物邮票原地溯源的正本清源,并完善了代表性原地理论的框架结构。

至2007年,现存的原地溯源争论在总体上得到解决,全年发行的纪特邮票除极个别外,都有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溯源基本方法。同年初,笔者启笔撰写85万字的专著《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对“原地封”名词产生以来学术上的讨论及其结果进行系统的大梳理,整理了从原地封的收集发展到原地集邮类展品的过程,完成了原地集邮理论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性工作。(图6)

图6 专著《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

此专著获2008南昌中华全国集邮展览文献类大镀金奖,并获洛阳世界邮展银奖。此书的出版在新的层次上为原地封实寄和原地集邮展览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平台,使原地集邮成为既有实寄邮品积累,又有系统理论的一种集邮类别。

此著作的获奖标志着集邮界对“原地集邮”和“原地集邮类展品”的认可。

2010年笔者对现有的纪特邮票的60多种题材的原地溯源实践加以总结,归纳成28条溯源方法,在9月《上海集邮》上发表了《邮票原地溯源的一般方法》,此文改写成《邮票原地溯源的基本方法》,获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30周年征文优秀论文。

三、持续举办规模性原地邮展

专著《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和论文《邮票原地溯源的基本方法》,对已有的60多种邮票题材的通常溯源方法进行归纳,建立以经典原地封为主体,代表性原地封为辅的可操作的溯源方法。这是从长期以来各邮会办理原地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所以此书出版后迅速为首日原地实寄者所接受,也成为原地邮集编组过程中的理论和素材的参考用书。

从1986年原地封研究会成立至1991年江苏南通举办首届原地封集邮展览,花了5年时间,以后依次在1995无锡、1996上海、1997南通、1998扬州、2004年南通的第3次邮展,又花了13年时间。这6次邮展证明了举办专门性的原地集邮展览是可行的,并积累了一批原地邮集,形成一支组集队伍。

但面临2004年后专门性原地集邮展览的停顿局面,要恢复原地集邮展览需要培养一批年纪较轻的组集者成为新鲜血液,才有可能将已经开辟的原地邮展的小道开拓成众人乐意走的大路来。这需要十年八年连续举办上规模的原地集邮展览,积累数百部的原地邮集,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有可能到达进入ACPF国展的目标。

2007年五一假期,东联原地集邮研究会在江苏邵伯进行为期三天的“原地集邮理论高级研习班”,参加者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五省一市,笔者任主讲并提供了参阅教材。教材的第一单元“原地集邮的历史和研究方法”开头就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要点”和“原地集邮理论的实践基础”。第二单元是“邮票题材的原地溯源”,第三单元是“原地组集和邮集评审”,第四单元是“原地邮集的具体操作”。这次培训为原地集邮展览继续发展充实了人材上的准备(图7)。并讨论了2017版《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

图7 原地集邮理论高级研习班童国忠(前左3) 刘观锡(后左6)

接着,东联原地集邮研究会撸起袖子干起来,启动了二年一届的原地集邮展览。[5-6]

2008年5月东联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指挥部遗址三山会馆举办首届邮展。参展者同时受到了一次党史教育。本届邮展为了激发会员组集参展的热情,加强了组委会的力量,唐无忌出任主任,由国家级评审员邵林(主任)、刘绍杰、柳光明及专家童国忠组成评委会,按东联会2007版《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进行评审。除一框类外为金银铜六级授奖,发获奖证书,给参赛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图8)

图8 东联首届邮展左起:邵林、刘广实、唐无忌、童国忠

2010年10月东联第二届邮展在上海举办,邮集数量从第一届的25部71框激增到50部153框,增加1倍有余,说明采用金银铜多级授奖是发展原地集邮展览的关键一招。唐无忌任组委会主任,施邑屏任评委会主任,刘广实、马佑璋、周治华、葛建亚等出席开幕式。本届邮展按七级授奖。

2012年10月东联第三届邮展在上海举行,邮集增至51部188框,5框比重增加,专题邮集增至28部并且质量继续提高。《集邮报》到展场采访,并作大篇幅报道。

东联在上海连续举办三届原地邮展的影响不断扩大,上海的近邻杭州原本就有原地集邮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到本世纪杭州已发展成为国际会议重地和电子商务及网络第三方支付发展的中心,2010年杭州承办了中华全国集邮展览。2013年杭州市集邮协会提出要承办东联第四届邮展,专门性原地集邮展览由此走出上海,向前跨出一大步!

2014年5月由杭州市集邮协会承办的第四届邮展在杭州图书馆举行。来自19个省区市的邮集61部,规模达到219框。王新中会士带来杨利民会长的贺词“原地集邮 鹏程万里”(图9)。上海刘广实、邵林、施邑屏,北京李近朱、王宏伟,江苏马佑璋、周治华、葛建亚,浙江林衡夫、张雄等会士出席指导邮展。唐无忌的题词是“起步方便然探究维艰,看似容易却学识深湛,这就是原地集邮的魅力”。期间,东联会员还与著名的西湖集邮茶座举行了联谊活动,并游览了《杭州西湖》邮票原地的胜景。中国集邮报作详细报导。《集邮报》19期和21期相续刊登东联2014版《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和《实施要点》,这是公开媒体首次刊登民间邮会制订的原地集邮评审规则。

图9 王新中带来杨利民会长的贺词

第五届邮展落地于河南中部的平顶山市,这里有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国重视文化建设的春风中,平顶山市博物馆于2006立项,2012年开馆,占地面积54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中原地级市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崭新面貌。

2016年9月第五届邮展在河南平顶山市博物馆举行,平顶山市邮政分公司、平顶山市集邮协会和东联会联合主办。杨利民会长为邮展题贺词。刘广实任组委会主任,王宏伟任评委会主任。展出来自19个省区市的72部邮集,共252框和文献1部。

连续举办五届邮展巩固和发展了组集队伍和促使展品质量不断提升,在国内集邮界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期间,2011年由江苏省邮协和上海市邮协联合主办的生肖集邮、文献集邮、原地集邮展品组成的“中国新兴集邮联展”,在无锡亚展时同场同时举办,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水到渠成 临门一踢

东联连续举办的五届原地邮展,形成了规模,第一届25部71框,第二届激增到50部150框、第三届51部188框,第四届61部219框,第五届72部252框。1-5届共有展品259部880框,基本上达到专项邮展的规模。由国际和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组成的评委进行评审,按金银铜七级授奖。规则上制订了2007、2010、2014、2016版“评审规则”和“实施要点”,不断对邮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操作性的修订。

除东联连续举办原地邮展外,北京市集邮协会在2004年制订了由客文达主笔的《原地类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并坚持2年一届的北京版现代集邮展览。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国际和世界邮展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之时,又注意到产生于民间和基层邮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集邮类别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80年代集邮复苏之初就出现的原地封集邮,就是蕴藏在集邮者心中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自然而然产生的集邮行为。十九大后,杨利民会长多次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集邮与西方的集邮活动有不同之处,要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集邮活动。

全国集邮联邮展委员会李曙光主任,在3年前就开始考察我国已举办多次的新兴邮展中的各种类别,确定“命题集邮”和“原地集邮”是根植中国,由中国集邮界所独创,与邮政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便于推广的具有中国集邮文化特色的类别。并于2017年底向全国集邮联领导作了建议。[7] 

2018年1月23日,笔者接到李曙光主任的电话,给笔者的任务是将北京市省级和上海东联能坚持举办竞赛级原地集邮展览的南北二个评审规则有机地加以融合,提供ACPF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的讨论稿。在李曙光的具体指导下,笔者于1月28日写出讨论稿。2月7日李曙光将亲笔修改成的“评审规则”和“指导要点”发给我,我作了个别的修改建议当夜发回。8日,最后修改审定的《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试用)》通过网络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在党的十九大的强劲春风下,原地集邮在文化自信指引的道路上,已呈水到渠成之势,由量变到质变这关键的临门一踢,球由李曙光亲自踢进了ACPF新开设的中国创新类别的球门!(图10)

图10 李曙光在常州全国邮展原地展区

李曙光坚持调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又明确指出了“常州邮展原地类评审奖级按八级设置,这是邮展类别成败的关键。”5月19日,100框规模的原地集邮类展品加入了常州全国邮展的竞赛级行列。参展的20部邮集中,2部获大镀金,3部获镀金奖,最低获奖也是镀银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原地集邮爱好者。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40年中,原地封这株具有中国特色的萌芽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终于成长为ACPF邮展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秀而告之天下。


主要参考文献

1.童国忠.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2.童国忠.童国忠集邮文集[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177-209.

3.童国忠.童国忠集邮文集第二集[M].上海:上海市化工集邮协会,2007:73-110.

4.黄志豪.邮海寻踪[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118.

5.刘观锡.原地集邮的春天[N].中国集邮报,2018-3-30(6).

6.童国忠.从无到有——原地集邮展览开拓之路[J].集邮,2018,(4):34-39.

7.李曙光.集邮展览:既要攀高峰,又要接地气[J].集邮,2018,(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