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市,给我希望的地方 (陕西 钱之强 )

2018-12-11  

家住西安的我,一有空闲,就会想起邮市,抬脚便走。一次又一次,期待收获的惊喜。

总是这么想,总是这样来去。弹指一挥间,不觉40年!

不管邮市红火、爆棚,还是冷清、低迷,我一味地想着邮市带给我的乐趣,不离不弃,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邮票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马路边到高楼大厦,从无章营业到规范管理,从小买卖做到大生意。谁不说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

政府得益!邮商高兴!我也满足!

改革开放,集邮复苏。我那上小学的儿子走到了我的前边,家里散放着的那点邮票引起了他的兴趣,自己弄个本子集起邮来。有一天我翻开来看,尽是些残破玩意儿。为了不扫他的兴,我帮他上手了,这才去了邮市。

初期是买信销票配套,拿回来放在床上整理。妻子见后大怒,嫌脏!下令要买就买新票。几年下来,编号票、JT票,新旧搭配,集了个全;老纪特、“文”票,也添了不少。

复刊后的《集邮》成了我的老师,让我长了点邮识;我又参观了一两次邮展,心动了:何日,自己收集的邮票也能登堂入室?1988年,我读到了王晋枫先生写的《邮票上的报纸》一文,并见到了配文刊发的35枚邮票图,倏然眼前一亮,久久地凝视着。我是铁路上的报人,何不搞个报纸邮票专题?一边收集,一边研究,用收集邮票得来的知识填补我新闻史学的缺失,多么惬意!次日我来到邮市,找了几位卖外国邮票的,没想到他们是一问三不知,还反过来笑话我的选题太冷、太偏;还有人调侃我,说我是到沙漠里找水喝。不怪他们,资源先天不足嘛!回来借人家的目录看,目录上有的,去市场寻觅,常常是两手空空,像天上的星星摘不来。几年过去了,我连那35枚票都没集齐。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多么漫长!但我仍耐着性子,不想收回初心。后来,邮市条件改善了,外地邮商时不时地到西安来摆摊设点,虽偶尔有些斩获,但仍如凤毛麟角,不足以解渴。可不去邮市去哪儿?只有这华山一条路!那些年我还在职,每年还有几次外出采访、开会的机会,我是宁可放弃旅游,也决不放弃光顾邮市的。为了我的报纸邮票,必须“杀”出西安去!

1996年10月23日,《中国集邮报》刊发了霍郁华先生的《话说“报纸邮票”》的文章。那篇文章介绍说:19世纪中叶以来,中欧的几个国家发行了专门用来寄送各种报纸、商业新闻的“报纸邮票”。我眼前刹那呈现出一大片开阔地,向前推到1850年,给了我好大的空间。儿子知道后,给我买回了电脑,让我的双脚迈向邮市的网络世界。

在互联网上购邮让我的收藏“旧貌变新颜”,但我却没有疏远对身边邮市的眷恋。因为有很多人在支持我。虽说我国还没有一枚主题为报纸的邮票,但是发行了愈来愈多的有关中国报业发展的封片和金卡。我想,我还得好好收集“国货”。我未来的邮集必须强化伟大中国的分量。在这里,我不能不感谢邮市上那位姓何的下岗工人。他本钱不多,家境又很困难,租个柜台都承受不起。市场管委会特许他在过道里做点小买卖,放两只纸箱子。他卖的都是一些人不屑一顾的“杂货”。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去西安的八仙庵挑些废品收购站送来的“垃圾”,拿到邮市来卖。他常把一些与报纸“沾亲带故”的邮品找来给我。我在他手里买过不少封片戳记等杂品,如1983年陕西工人报1元钱的稿费汇款单、印有报纸发行宣传用语的实寄邮简、华商报在牡丹图邮资明信片上加印的订报优惠活动卡等,这些在我眼里都是稀罕之物。兴许,把它们编进邮集还能获得加分呢!可惜,邮市并未能让他脱贫致富,他最终还是选择到南方打工去了。好几年过去了,我每次去邮市,总觉得他还站在过道里,瘦瘦的中等个儿,眼里透着真诚,乐呵呵地在招呼我。

2008年,我参加了陕西省集邮协会专题集邮小组。我又听取了王宏伟先生的建议:最好将专题集邮和个人的职业结合起来,如湖北的林道生、北京的罗贻声,他们都做出了成绩。这些年,我心里始终有两个字:坚守。心之所往,我即便走得慢些,也决不后退。

2014年,我抽取了一部分邮品,尝试制作了一框类专题邮集,取名为《报纸发行》,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陕西省集邮展览,得了镀金奖;并于2016年被推荐参加西安第17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银奖。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又编组了一框《报纸,也在战斗》专题邮集,参加了全国巡回展延安站的展出。

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集邮事业与活动的发展,营造了万紫千红的集邮天地。我收集的那些反映我国报业发展的票品,不过是多重色彩中的一抹斑斓,可它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我生命的珍藏。我收集报纸邮票虽未成大器,但坚信会有一个乐观的未来。(钱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