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属邮人喜迎好时光 (湖北 柳晓城)

2018-12-11  

1948年我大哥去了台湾,30余年间,两岸亲人被海峡隔断。正如习主席在会见马英九时所说:“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亲人们既切盼音讯,但又惧怕收到海外来信。文革中,我们街坊邻里的台属曾收到海外来信,台属不敢拆信,慌张地将贴外国邮票的航空信交当地派出所,生怕遭“里通外国”现行反革命罪之嫌疑。我母亲想念之深,无法入眠,访棉纱常至深更半夜。我于是特意收藏了一枚图案表现深夜纺纱形象的梅兰芳舞台艺术“生死恨”邮票作为纪念,而在文革中,却被无限上纲,说成是“恨”现实,也被横扫“四旧”。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的生活历尽了坚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将全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段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政治主张,提议两岸实行三通。为了调动台属积极性,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对台办,为台属落实政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海外、也吹遍台湾岛内。1979年秋,我家首次收到在台大哥求旅居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表姐辗转邮寄来的寻亲报平安书信,(邮程从春到秋)全家老小欣喜若狂,乐享天伦。多米尼加未与中国建交,而是与台湾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若是文革中,那将又是“大祸临头”。) 大哥在信中引述余光中的诗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道出了对祖国大陆的浓浓乡情。“烽火三十年,家书抵万金”。多米尼加邮票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我送来喜讯,信封上的海外邮票也引起我的喜爱,我将喜收家书的心情,撰写成《多米尼加邮票邮来人间亲情》邮文在《国旗集邮》上发表。

1981年,我表姐迁居澳大利亚,寄信邮路近了些,但经澳大利亚—台湾—澳大利亚—大陆,两岸三地来回转一封信还得三、四个月,盼回信,真是“望穿秋水”。因嫌邮时太长,从1985年起,我大哥开始请香港友人转信。1988年3月,我大哥柳林先生回乡探亲,为老兵传递家书5封。当时,台湾与大陆通信,要经过红十字会中转,邮件要绕道香港,邮程约一个多。1989年6月30日以后,海峡两岸通邮绕道香港中转的信件上,还可以看到早年两岸邮政当局各自使用特制的邮政戳记,互相交迭盖章,甚至用黑笔涂抹彼方邮票铭记、邮戳等敏感文字或图像,(目前已成珍邮)以及后来各自逐步放宽、不再涂抹彼方邮票铭记或邮戳的情形。我将海峡两岸从严重对峙到改革开放后逐渐和解、和平的变化,撰写成《传邮万里越关山》、《我收到的“五万号信箱”实寄封》、《我收到的香港内详实寄封》等邮文,被多家邮报登载。

柳林先生思亲情切,嫌邮时太长,来信中还引用了毛主席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柳林先生由“柳毅传书”联想到“老兵传书”,他在寄大陆信封上,贴上我以前寄去的大陆邮票,去台北桃园机场,请回大陆探亲台胞带信在大陆投邮。台胞传书大陆投邮,一可加快邮速,回陆台胞乘机飞港转广州,5小时可达,在广州火车站即可投邮;二可节省邮资,台寄陆邮资台币9元,台胞带信大陆投邮8分钱邮遍神州。我收到的台胞传书大陆投邮实寄封片上的地名戳遍及21省市,见证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丰富了我的邮品。我将其撰写成《台胞传书大陆投邮实寄封片上的地名戳见证两岸亲情》、《两岸亲情起邮缘》邮文,被《湖北集邮》刊载,《台属忆开放 今昔两重天》,获监利县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一等奖。

我大哥柳林先生是个集邮爱好者,在通信中常寄赠我邮品,来信中还使用诗词封、手绘封、剪贴封、首日封、纪念封邮寄,极具欣赏意义和历史价值。激起了我的集邮兴趣。他信佛,还敬仰毛泽东,称毛泽东为大仙,我与他寄去大陆的“红佛”和“毛泽东”等邮票。从1992年起,我订大陆邮票两套,与在台大哥邮寄一套,互享邮乐。我表姐常与海外友人通信,听说我对集邮感兴趣,也常在信中赠我邮品,支持我集邮。

我原是个不懂集邮为何物的人,改革开放40年来,台湾,海外亲人的来信,给我提供了极好的集邮条件。那些经世界各地邮来的封、片、简、戳和那些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邮花,使我爱上了集邮。为进一步增进我的集邮兴趣,亲人们还利用去美国、泰国、加拿大和联合国大厦旅游的机会,为我寄来实寄封片,丰富我的集邮藏品。并且还引发了同事们的集邮兴趣,向我讨要信封上的海外邮票。为了弄明白邮票的内容,找书、查资料、问邮票专家,学到不少知识。台湾邮票上有“黄帝”,大陆邮票上有“黄帝陵”,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习主席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将两岸邮坛传承中华文明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海峡两岸邮票上的炎黄子孙》专题,其中《海峡两岸邮票上的太极拳》、《海峡两岸邮票上的‘元曲’》 、《我国海峡两岸邮资票品上的二十四节气》被《中国集邮报》刊用。

我在台大哥柳林先生于2014仙去,但展开以往寄来的实寄封片仍如见面,他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让人追思。如今我在台的侄子们接起了通信,集邮的班。现在手机,微信通信十分便捷,但平常互寄两岸新邮、邮报,还用邮寄。我们在春节、中秋节还互寄贺片,祝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幸福。

我将我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两岸信函往来的情况告诉一位集邮专家后,他说,我可以整理、组编出一部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峡两岸邮政史(1998—2018)》邮集,以反映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两岸通邮、集邮的发展、变化,或许还能得个奖呢!

集邮有益身心健康,集邮为我带来快乐。退休后,我更喜欢集邮了,欣赏邮品,每有心得,撰写成文,每见有一篇邮文见诸报端时,那种欢愉、那份喜悦,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1993年开始写邮文至今,发表邮文500余篇。我庆幸遇上了国家改革开放、文化昌盛,集邮繁荣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