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伴我集邮路 开放甘霖润邮花(广东 魏金华)

2018-12-14  

遥想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我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作为参与改革大潮的亲历者,笔者完整见证了这场变革的沧海桑田。而作为一名集藏爱好者,40年来,集邮一直伴随着我的创业之路,让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从一个普通的玩邮者,转变成为一个孜孜不倦追求集邮事业的弄潮儿,用勤劳与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

一、与邮结缘——集邮启蒙源于家书

笔者来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客家山区,家族渊源引领着我踏上集邮之路。父亲魏恩布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1956年,39岁的他被“汕梅专区”特别选送去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读书。在北京两年期间,父亲曾先后给乡下的母亲邮寄了数十封家书,它们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在集邮路上的“启蒙老师”。

在我读小学时,总是喜欢把父亲家书上贴用的普票或纪特邮票拿来欣赏一番,尤其对天安门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是心目中的“天安门”让我记忆深刻吧。当时虽识字不多,但每一封家书上的邮票都让我爱不释手,对邮花的深厚感情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传承下来。

1978年3月,刚满20岁的我带着青年含苞待放的梦想,响应祖国的召唤,首次远离故乡,从军来到祖国的北疆内蒙古哲里木盟,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闲暇无味的日子中,我找到了集邮和生活相融的契机,从此我的集邮之路在青春的草根里孕育、萌芽。

我所在部队驻地位于茫茫的科尔沁大草原,方圆数十里罕无人烟,条件艰苦,生活枯燥。当每天正常的学习训练、劳作结束后,业余时间寂寞无味,书写家书给亲朋便成了我当时的一个特别爱好,一年下来也能收到50多封回信(图1)。

(图1)

虽然信封上所贴寄的邮票以单调的普通邮票为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对集邮的兴趣。在那个基本靠书信联系的年代里,连队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封信件,给我收集信销票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经常向老乡或是同个班排中熟悉的战友索要信销票,以充实自制的集邮本。有时看到特别喜欢的邮票,就算不是很熟的战友,也要厚着脸皮把邮票讨到手。就这样,我很快就收集到了满满一本“笔记本”式的邮票册,这是我集邮生涯的第一本邮集册(图2)。

(图2)

此后在军营里的每一年,我的集邮册都有一至两本的增加,到我退伍时己达六本邮册。这些与我朝夕相处的集邮册,或大或小、或土或洋,几十年来默默地陪伴着我,它们身上承载了我40多年的集邮情结与故事。

1978年注定是我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邮票的题材、设计、印制和发行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进,其中发行了多套表现经济建设和纪念各种会议的邮票,同时恢复了小型张、小全张的发行。改变了以往政治化、公式化、模式化的创作套路,实现了邮票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

在那段时期,红色军事题材邮票是我绝对收集的品种之一。记得当年发行的纪特邮票J26“向雷锋同志学习”和T32“向硬骨头六连学习”是我们当兵的最爱。周总理对雷锋同志的题字:“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成为我学习的信条。“向硬骨头六连学习”,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则是我们连队日常训练的指南。

集邮在充实我的业余生活的同时,对于个人品质的塑造也让我在部队生涯中获益匪浅。在部队的五年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荣立三等功两次,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团司令部、政治部树为 “学雷峰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分子”标兵,这也为我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方寸邮缘——我与梅州集邮共成长

我最初的集邮目的只是从来信中收集盖销的邮票,以打发闲暇无聊的日子,为业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1983年我退伍回到梅州参加工作,由于角色的转换,让我对集邮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许多人开始寻找工作以外的娱乐,集邮因门槛低成了当时许多市民的选择,一股集邮热潮开始涌动,在梅城街头开始悄悄出现邮品交易的早市。每逢周日或新邮首发日,在邮电局门口总是聚集了众多集邮者,或是三三两两相互交流交换邮品,或是摆摊做起邮票买卖(图3)。

(图3)

一到自发的交流日,笔者就早早地骑上自行车,带上在部队收集的邮册赶到江南嘉应东路市邮电局门前,开始只是与邮友交流交换一些邮品,后来逐渐发展到做些小买卖。在这段长达三、四年的时间里,我把在部队收集到的邮册基本换了个遍。

尽管邮票册早已被塞得满满的,但大部分都是“散兵游勇”。按照收藏的要求,其价值都不高。即使如此,我对集邮的热情依然丝毫没有消退。因为集邮是个愉快的过程,不管是温馨欢乐的经历,或者是艰辛遗憾的故事,归根到底,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集邮,拉近了我与邮友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这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当时,集邮还是一种有文化的象征,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喜欢收集邮品的人都是文化人,会对你高看三分,这也让我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来。

8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百业俱兴经济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业余时间的休闲娱乐逐渐看重。当时街道上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几间零售邮票的小门市,如:“小叶集邮社”“阳明集邮社”“江南邮币阁”和“翡翠邮币卡收藏屋”……一间比一间像样,品种也非常齐全,“票、封、片、简、戳、折”等类型众多,满足了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购藏需求。

随着集邮者的不断增加,梅城江北“西门邮电局”、文化公园的“梅县邮电局”(图4)和江南“嘉应东路邮电局”门前,成为了邮迷的聚集点,并经常有一些新面孔出现。邮市的频繁交易,促使邮迷们不可能“坐怀不乱”了,一种高雅的爱好,一旦沾上营利为目的以后,势必陷入漩涡之中,于是升跌浮沉、忧乐滋生的现象累见不鲜,但我一丝都没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仍旧不亦乐乎地沉浸在自己的集邮世界里。

(图4)

80年代后期,梅州城区的文化部门不时会举办比较正规且“寓教于乐”的小型集邮展览(图5)。笔者曾多次参与这些活动,每次总是提着一大摞集藏多年的邮册供主办方挑选。经过严格筛选后,有些邮品也能偶尔入选参展。每次展览虽规模不大,但都是由美工技术比较专业的人员布置展厅,设计、构图、摆放颇具艺术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但其中真正的集邮者并不多,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是对人们的集邮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5)

进入90年代,随着工资待遇逐年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的集邮热情也随之愈发高涨,不再一味地追捧信销票,开始青睐实寄封、片和新发行的纪特邮票。1993年,我的集邮收藏进入了快车道。这一年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梅州市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邮展和毛泽东像章展览,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在市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集邮一时之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民间集邮和收藏活动的普及和发展。

三、风雨兼程——助力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1993年,广东省集邮协会首次举办潮汕侨批研讨会,并主编出版了《潮汕侨批论文集》(图6)。受到此书的启发,我改变了集邮的方向,利用梅州客家华侨众多这一特点,开始广泛收集梅州地区的侨信、侨批。从那时起我跑遍了梅州山区的侨乡村镇,特别是华侨华人祖籍地较集中的梅县、大埔、丰顺等地,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收集侨批。

(图6)

收藏侨批虽然让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间经历的艰辛和付出的耐心与毅力,只有我一个人清楚。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收集侨批的过程中,有时并非靠金钱和勤快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还是要靠收藏圈内的口碑、人脉关系及运气。

侨批主要分散在边远山区千家万户的侨眷家中,要去逐门逐户地搜寻,收集的难度可想而知。收集侨信、侨批花费了我全部工作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起初,家人很不理解和接受我的收藏行为,收藏圈也并不重视和看好侨批的收藏价值,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侨批为何物,但我却执着地不放过任何收集侨批的机会。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收藏了新中国以来的邮票封片已近万件/套,清末以来客家侨批已达两万多件/套,特别是实寄封类、华侨信件类、侨批档案类的收藏,在梅州市同类收藏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由于我的这份执着避免了众多客家侨批的损毁、流失或分散到外地,为了更好地发挥侨批的研究作用,2009年6月,我自费创办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图7),并得到了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创馆过程中,广东省档案馆给予了密切关注和技术指导。侨批馆建成后免费对广大市民开放,期间,我花了许多时间向观者讲解、介绍梅州侨批故事,并印刷了多种侨批宣传资料免费向市民赠阅,大力宣传梅州华侨华人在南洋各国的奋斗史。

(图7)

从2009年开始,在国家、省、市三级档案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全程参与了中国“侨批档案”申报世遗的展览、研讨、推介等各类活动,我收藏的这些客家侨批,在申报世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梅州侨乡提交了近2万件/套侨批,是这次申遗成功的一大功臣。而当时已拥有1.55万件/套侨批档案的我,为中国“侨批档案”申报世遗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申遗成功以来,笔者被媒体广泛宣传为“客属侨批收藏第一人”。

2014年6月,在中国“侨批档案”成功申遗一周年之际,我向广东省档案局(馆)无偿捐献1613件/套客家侨批,2015年12月又整理出6400件/套侨批,无偿捐献给梅州市人民政府。至目前为止,我已向政府、单位先后无偿捐献侨批及文物共计10627件/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并倡导全社会对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通过捐赠行动弘扬民族文化,助推梅州的文化、人文、经济的发展。

笔者多年来的义举得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肯定,2016年,在中藏协成立二十周年年庆之际,全国收藏界集体表彰了二十年来服务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全国20位收藏家,笔者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奉献社会、藏家典范”的先进人物之一,同年还被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四、迈向新征程——集邮之路硕果累累

编组侨批邮集参展,对我来说,是集邮路上的一种新的尝试。2012年,在市邮协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编组了《广东梅州侨批(1893-1949)》五框邮政历史类邮集,这是集邮界一个新的领域,新选题编组难度高,此前从未有人编组过五框梅州侨批邮集,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带着这部邮集,我首次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就获得邮政历史类“镀金奖”。旗开得胜后,在2014年广东省集邮展览(佛山)又再次荣获“大镀金奖”,此后先后参加了长沙2014年第16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和2015第31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分别获得“镀金奖”和“大银奖”。这也是梅州邮协成立以来参展邮集获得的最高奖项,为梅州集邮赢得了荣誉,也为本地集邮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我对收集到的梅州侨批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先后撰写了100多篇有关侨批的研究文章,分别发表在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侨批故事》、《收藏快报》、《梅州日报》、《南粤集邮》、《侨批文化》、《梅州集邮》和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印尼《千岛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到目前,已主编出版了《梅州侨批档案选编》、《印证梅县》和《梅州侨批 世界记忆——魏金华收藏侨批档案汇编》(图8)三本专著。

(图8)

2017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举办了“驿路﹒丝路﹒复兴路”主题集邮学术活动,我在准备邮集参展的同时撰写文稿参加征文活动。我的论文在“驿路﹒丝路﹒复兴路”主题集邮学术活动征文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图9),并获得广东2017年集邮学术征文特等奖的荣誉,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我的论文荣获大奖不仅为广东集邮争得了荣誉,也更加擦亮了梅州侨批这张闪亮的名片,让珍贵的侨乡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图9)

梅州侨批注定是我一生中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对它情有独钟,在此领域耕耘了二十多载。研究侨批与侨批有关的历史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我仍在继续搜寻梅州侨批实物,不断补充一些新的素材,准备资料在今年再编辑出版《客家侨批中的梅州故事》一书。

改革伴我集邮路,开放甘霖润邮花。40年弹指一挥间,从英姿飒爽的年轻士兵到如今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我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作为一位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建设者,与祖国一路同行。每当我翻看早期的集邮册,看着泛黄的每一枚邮票时,除了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更多的是感叹社会进步、时代变迁。40年来伟大祖国取得的丰功伟绩,都被记录在小小邮票方寸间,它们将被世人永远铭记,留待后人细细翻阅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