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有趣、勤学、笃行 (新疆 谢婧)

2018-12-24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军人的家庭。儿童时代的我虽然物质条件非常差、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非常融洽,邻里四方都非常非常友善,可以说是五湖四海皆兄弟姐妹,邻里四方都亲戚朋友,各自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相互之间都是张叔、李婶、王姨、李伯、赵哥等等的亲匿称呼仿佛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了难事、喜事大家都一起帮忙,特别融洽。

一、好奇,让我对“集邮”产生了兴趣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举世瞩目、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当年我12岁,刚小学毕业。由于勤奋学习,有机会考入了全团重点初中。当时各类书籍、报刊杂志都是特别特别奢华的东西,非常稀缺。更别说是电视了。当时信息特别闭塞。许多时候、许多信息来源就是听广播。最早我知道“集邮”一词是从听广播开始的。当时有《新闻和报纸山要节目》这个广播的专题时间,第一次听说“集邮”这个词汇还是从广播里得知的。好象是1980年,我在一组广播里听到“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女士爱好集邮”,出国访问是带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邮票送给外国领导,还说世界大文豪高尔基喜欢“集邮”。我当时在想为什么他们喜欢集邮?为什么要把“邮票”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呢!当时,我在心里暗想小小的邮票不就是寄信用的吗?咋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啊!于是对“集邮”产生了“好奇”。带这这份好奇,我一边读书、做家务,一边利用空闲的时间琢磨“集邮”相关的事,也就是从那时,我对家里的来信开始关注,收到的家信上所贴的是一枚8分面值的“北京建筑”还有工农业生产建设的8分票,后来所收到的信封上大都贴的是长城8分邮票。当时并不知道“邮票”是如何发行和分类的,只是好奇心,让我把信封上的邮票泡下来,慢慢收集起来,等到初中毕业时虽然已经收集了一小本邮票,大约有50多枚但是大多都是重复的,其中有2枚还是破角的,自己以为自己收集了很多邮票,可是拿出集邮小本本与集邮的同学老师一交流才知道,自己的邮票太单调了,如此多邮票没有配成一套。真的是惭愧啊!

当时,由于学习紧张、经济条件不好,集邮方面的书籍、报刊也非常少,集邮的学生、老师少,相互交流和交换的机会也非常少,团场的小邮局里面也只有最最普通的邮票,贴信用、寄包裹用。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但是,由于有了“集邮”的想法,兴趣、爱好使然,让我觉得“集邮”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有了目标,我相信只要行动就不会晚,即使再苦再累也不觉得哦。

二、兴趣,让我喜欢上了“集邮”

上学的过程紧张而快乐,特别在那个年代,大家的关系特别融洽和单纯,除了上课、做作业,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外闲暇的时间就是与同学伙伴一起玩游戏。对“集邮”虽然有点好感,可是没有书籍的参考引导,没有老师的指导,也没有购买喜欢邮票的渠道,更没有多余的零钱来满足此爱好,说起了是“集邮”爱好,其实也就是收集了平信和少得可怜的普通包裹上的信销邮票而已。时间很快转眼我们就要参加高考了,当时是十年制,因为没有学前教育,6岁就开始在连队小学上小学了,因此16岁就参加高考了。当时报志愿时,处于对“集邮”的好奇竟然报考了石家庄邮电专科学校,而且非常幸运地被此校录取了哦,也许是与“邮政”“集邮”有缘份吧!高等学校的学习虽然紧张,但是有了集邮的兴趣爱好使我的业余生活非常快乐和充实而且以此为媒,让我认识了一些邮友,让我轻松愉快地渡国过了短暂的大学生活,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友好、和谐、轻松和快乐的。在校学习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也就是停留在收集学生信笺上的信销邮票上。集邮只是票的数量的增加,没有太大的进展。实习、毕业让我对“集邮”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从1986年起从事集邮兼国际业务的营业员,让我有机会对每月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有了亲密的接触。工作的便利和优势为我“集邮”奠定了基础。

加入集邮协会、不间断读集邮书籍向集邮前辈请教让我的“集邮”有了质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集邮真得非常好!让我学到了知识,丰富了阅历,让我结交了朋友,让我一生的工作都与“集邮”相随相伴,让的对“集邮”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从事集邮兼国际业务的营业员,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全国发行的各种纪、特邮票,虽然辛苦,但是我心理非常高兴,记得,那是1987年的春天,那时候,集邮的人不是太多,每个月发行的邮票也不是太多,当时正赶上中国邮政发行J136,中国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邮票,该套邮票提套3枚,面值分别是8分、20分、40分。影写版、色彩鲜艳、画面逼真非常精美,一看就非常喜欢,幸亏当时有部分零售票,我就用我的工资买了10套票放在笔记本里面,锁在柜子里面。当时,还有一些1985年、1986年发行的人物票出售,有朱德、贺龙、王家祥、董必武、李维汉、邹稻奋、林伯渠及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物等等。由于我父亲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因此,对革命领导人物的邮票特别忠爱。所有革命领导人物的邮票我都想买整版的,可是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80多元,还要供养弟弟上学,真的非常困难,为了完成我集邮的第一目标—即所有革命领导人物的邮票都买整版,用了大约二年半时间,大约到1990年年初我实现了这个目标。为此,小小的庆贺了一下,接着是定了第二个目标,就是要成为集邮协会的会员、多接触巴州的集邮专家、提高自己的邮识,能为集邮协会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笃行——让我在集邮行业里茁壮成长

1990年自己感觉收集了一些邮票,同时在工作中接触了许多前来买邮票的集邮爱好者。从与他们日常买票时接触中,我学习到了版票上的基本知识,比如齿孔度数、背胶、刷色、色标、版别、厂名等等,也知道了邮票的分类(普通、纪念、特种等等)也知道了什么是四方连、小型张、小全张、小本票、首日封、纪念封、外展封、邮资片、邮资封、风光邮资片、特种邮资片等等。接触库尔勒的集邮名人向他们请教,借阅了大量的《集邮》相关的杂志、报刊多看、多问、多记、多学。当自我感觉还好的时候,一件小事情,才让我明白集邮中的学问大的很,我知道的这点点集邮知识只不过是沧海束、九牛一毛。记得,1990年夏天,有位县上来的集邮者拿了一些老纪、特票,让我给看看,这些票也就在邮票目录上见到过,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是原版还是再版?真的不知道能卖多少钱啊?因此,只好打电话给我们的经理周广勤先生,请他找人帮忙给鉴定和估价。此事让我明白,邮票里面的学问很大,中国从大清邮政发行的大龙邮票到民国邮票到解放区邮票再到老纪、特邮票这里面蕴藏着很多很多知识、也包含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典故啊!必须努力学习。1991年的一天,巴州知名集邮家庄一奇先生拿了几个解放初期的挂号信封,语重心长地给我说:“小谢,别小瞧实寄封啊,真正的集邮不仅仅是要收集咱们国家发行的邮票,你是邮政员工,对邮政的历史要了解清楚哦,实寄封特别是特殊日期的实寄封都要收集哦,你看我这枚1950年的挂号实寄封,在拍卖会议上都卖3000多元呢,他拿着杂志给我看,”(当时,我们一个月的工资才不到300元,一个封就值我一年的工资啊!不可思意)。通过此事我才知道实寄封的重要性,开始注重每次调整邮政资费的实寄封、片,含挂号、印刷品等等实寄封的收集。1992年的一天,巴州集邮协会副会长、巴州著名的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孙兆华同志他亲真意切地跟我说:“今年要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换届还需要举办集邮展览,你是年轻人可一帮我们做些事情”。我当时满口答应了。当与他老人家详细接触才知道“原来集邮还可以做这些,编组邮集,需要选题,选好了,找大量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素材写出纲要,编出章节,再把一枚枚票、一个个封、一个个片那护邮袋包好,放在浅色的衬纸上,在放在贴片相应的位置上,真的是非常非常细致烦琐的事,原来集邮不仅仅是收集邮票那样简单哦!集邮真的是个大课堂也是个大学校,要学习的东西、要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我收集的那点点邮票真的是连一个贴片也做不了哦!还有,1992年召开完会员代表大会后,时任巴州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巴州集邮》编辑委员会主任金少卿亲切地说:“小谢,周末有时间吗?”我说可以啊!他说:“若有时间就来帮助我一起冲洗照片,编辑《巴州集邮》吧,我满口答应了。第二天按照我们约定的地点,开始了修改稿件、修改好的文稿要一一数好自数,把照片一一剪裁好,在一张张摸板上按比列排列,大约用了一天时间才排好,送报社印刷厂打印后又是经过了一校、二校、三校才交付印刷。整个过程也是非常严谨、枯燥的。从一次次实践摸索中让我觉得“集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老集邮老前辈的帮助指导下,我认真对待集邮工作中的任何事情,积极动手撰写邮文和集邮信息,从1993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要写及篇邮文、集邮信息等等,刊登在《巴州集邮》、《新疆集邮》《集邮报》、《中国集邮报》上,没年也学着撰写集邮学术论文,有三篇论文参加全国集邮论文竞赛获奖,多篇论文在新疆集邮学术研讨活动中获奖。积极组织开展巴州的饿各类集邮活动,换届、大型集邮展览。担任集邮公司经理兼秘书长时参与策划了多本专题邮品册、邮折、个性化邮票、纪念封、邮资封、邮资片等等,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开展集邮文化巡展活动等等,为巴州集邮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己也成长为巴州乃至新强晓有名气的集邮骨干、集邮活动家。

总之,“集邮”陪伴我成长。爱好集邮是我一生明智、无悔的选择,我愿意为了我所喜爱的“集邮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