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 (四川 文少林)

2018-12-27  

今年,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繁华盛世催生着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百花争艳,也见证了集邮事业的繁荣发展。1980年由集邮杂志社主办的“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新中国首次举办的佳邮评选。之后伴随祖国繁荣建设的改革步伐,佳邮评选每年一届连续举办,至今已举办了38届,即将迎来方寸邮票“选美”的第四十个春天。

历年的佳邮评选,促进了集邮文化的大繁荣。评选既是对邮票设计者艺术创作的鞭策与褒奖,也应该看作是对每一位参与其中的集邮爱好者,全方位理解方寸艺术审美的检阅。笔者作为一名深深喜爱邮票艺术的集邮者,四十年来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几乎年年都参与和见证了佳邮“选美”,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1980年新中国首次举办的那届“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

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历时十年的那场“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的祖国文化艺术领域百花凋零。欣赏、收集与研究方寸艺术的集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曽销声匿迹。改革开放更加唤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集邮活动也重新起始复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曽被迫停刊十多年的“集邮”杂志,于1980年年初复刊。复刊后的集邮杂志承办的一件大事,就是在当年三月份,适时启动了“新中国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

“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较之其后历年举办的佳邮评选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单一针对某一年度的邮票“选美”,而是将新中国建国以来三十年间(1949—1979),邮政部门所发行的全部邮票进行一次总的评比,从中评选出30套邮票为“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由集邮参与者在选票中填写出自己认为中意的30套邮票寄给组委会,然后由主办方汇总,根据每套邮票的得票数多少,来确定最佳邮票的排序。为鼓励集邮者参与,主办方对参评选票,中选率达15套以上者赠送纪念品作为奖励。纪念品含有“齐白石作品选”邮票小型张(图1)和“最佳邮票评选纪念卡”(图2)。特别是那枚小型张,因专门加盖有“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1949—1979”字样的红色戳记,一时成为佳邮评选中选者们最为看重的纪念品,而倍加珍惜。

“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是在集邮活动刚刚复苏不久的大背景下举办的。第一次参与新中国的佳邮“选美”,对于当时的集邮爱好者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那时集邮活动刚刚恢复不久,各级集邮协会和民间集邮团体尚未组建。邮人的集邮活动,几乎是处于各自为政和相对分散状态。参加佳邮评选,更多的是凭借集邮者自身对于方寸艺术的理解,以及个人对哪些邮票的喜好程度填写选票。远没有现在常见的集邮群体交流研讨、以及互通相关信息等有组织的行为。二是那时受条件所限,集邮工具书难得见有,特别是带有邮票图谱及文字资料于一册的邮票目录书籍,更是空白。集邮爱好者参与佳邮评选,可作参考的评选文字资料,就是当年随同选票,一并下发给集邮爱好者的那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图3)了。三是鉴于当时人们经济收入普遍偏低的实际,远不如当今邮人,几乎都拥有全套的当年崭新邮票。那时与我年龄相仿的集邮者,绝大多数都是以收集信销票为主,并且各自收集的品种、数量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真正拥有建国30年全部邮票的邮人并不多。

笔者回想当年参与佳邮评选,在填写选票前后,真是动了不少脑筋。尽管像“开国大典”、“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光”、“牡丹”、“菊花”、“奔马”等那些非常看好的邮票,先前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为了慎重起见,特别是要力保寄出的选票,中选率至少应在15套以上,以确保选票中选。因此,依旧反复对每套邮票进行逐一的比对。记得当时在确定填写选票前,曾经数次对照图3上的那份邮票目录加以权衡。该目录中至今依然可见的那些不同笔记符号,就是当时反复比对时留下的。它是我当年参与首届佳邮评选过程的最好见证。

一份情感与执着,必定换来是收获。时隔两月后评选结果公布,30套“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出炉,佳邮是集邮爱好者们的众望所归。我的选票在意料之中亦荣幸地中选。不久,期待中的中选纪念品,采用“邮电公事”函件挂号信方式,以“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名义,寄达我的手中(图4),让我尤为看重,因为这是我参与新中国首届佳邮“选美”的一份最好纪念。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集邮杂志社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为集邮事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活力,应该说是功不可没。如今,相信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重要功能的集邮文化,必将借祖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