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民间集邮活动 (陕西 黄剑波 倪玉烈)

2018-12-27  

【主 题 词】改革开放初期  民间集邮  时间节点 特点 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认真梳理1977年至1981年间民间集邮活动的所有线索,参阅分析了大量官方和民间史料记载,依据手头收集的大量当时的邮品及集邮文献实物,界定了改革开放初期集邮活动的时间节点,总结出这一阶段民间集邮活动的特点,同时概括出民间集邮活动对于中国集邮活动全面恢复的重要作用。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迎来了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艺繁荣的春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间集邮活动在各地全面不断开展,形式各异,花样翻新,成为中国集邮活动全面恢复的先声。

中国邮票总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前身)及地方分公司的成立;停刊14年之久的《集邮》杂志复刊并举办新中国30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中国邮票总公司对1978年以前的邮票进行调价等上述一系列措施对集邮活动的全面复苏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经过认真梳理1977年至1981年间民间集邮活动的所有线索,参阅分析了大量官方和民间史料记载,依据手头收集的大量当时的邮品及集邮文献实物,界定了改革开放初期集邮活动的时间节点,总结出这一阶段民间集邮活动的特点,同时概括出民间集邮活动对于中国集邮活动全面恢复的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初期集邮活动时间节点的界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一般情况下,改革开放初期的概念应该从此开始。然而,作为集邮活动,由于“文革”时期的长期摧残,压抑在资深集邮爱好者心中的种子早早发芽,其实在1976年已经开始自发组织和参与集邮活动。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北京朱祖威编写了一本《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闪烁在中外邮票上的毛主席光辉形象(资料集)》,于同年10月24日油印装订成册,后来又印制了同名目录100册,分赠各地邮友,以表达集邮人对领袖的怀念之情。《春风邮刊》创刊于1977年5月,成为当时最早创刊的民间邮刊,在中国集邮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借助《春风邮刊》的平台,浙江集邮家俞炳森联络了一批在全国各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资深集邮爱好者,悄悄组织集邮活动,研究解放区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邮票邮品,成为前改革开放时代的集邮先声。同时在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有一些集邮爱好者在筹备成立集邮组织、编写集邮刊物和图书。这一时期虽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亦可称为集邮的前改革开放时代,这一时期的集邮活动,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集邮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探索和开路的作用,理应归入改革开放初期的集邮活动的范畴之中。

由初期的探索,到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全面复苏,民间集邮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各地文化部门、邮政部门认识到集邮活动的力量所在,由此促进了各地官方集邮组织的成立,民间集邮组织及其活动、刊物相继纳入官方集邮组织的总体规划中,民间组织解散或者自行消亡,刊物停刊,完成了它们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

二、改革开放初期民间集邮活动的特点

(一)集邮家、资深集邮爱好者是集邮复苏的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集邮活动的实践证明,哪里有老集邮家、资深集邮者,哪里的集邮就恢复得早,集邮活动就开展得好。不论是成立集邮组织、举办邮展、创办集邮报刊等活动都是这样。北京、上海、广东是集邮家和资深集邮者比较集中的地方,集邮的群众基础也好,1981年上海、北京都成立了省级集邮协会,广州更是在1980年就成立市一级的广州集邮学会,连续多年举办集邮展览,对当地集邮活动的恢复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全国各地。上海市在“文革”中是集邮的重灾区,在恢复时期,上海的步子迈得很快,上海集邮复苏体现了一个“早”字,它是国内第一个成立省级集邮协会、第一本省级邮协会刊,第一个集邮基金会、第一个省级集邮展览和第一部集邮知识电视片。在民间集邮活动中,它占了30个省(市、区)成立集邮组织的30.6%,邮展次数的21.3%,集邮报刊的12%,上海在集邮复苏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为了促进集邮的复苏,集邮家和广大集邮爱好者,想尽了一切办法,著名集邮家马任全于1980年9月2日以上海长宁区政协委员的身份,书面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有关成立全国集邮组织,加入国际集邮组织,提高我国集邮国际地位的意见书,经全国政协提案审查,意见为“建议国务院交邮电部会同文化部、外贸部研究办理”。1980年第2期《集邮》杂志刊登了广东集邮家常增书的三点建议,大意是:要为集邮活动恢复名誉;成立全国性的集邮组织;办好《集邮》杂志;出版中国邮票目录。1979年12月,安徽亳县邓慧清、陆传谦等20位集邮爱好者,致信邮电部,提出尽快筹建全国集邮组织的倡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全国民间各地集邮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从此全国集邮爱好者迎来了集邮活动的春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老集邮家为支持刚刚复苏的我国集邮事业,纷纷把珍邮及资料捐献给国家,如湖南集邮家姜治方、上海集邮家马任全、杭州集邮家居洽群、山西集邮家吕立中、贵州集邮家郭润康等纷纷向邮电部和博物馆捐赠集邮珍品。

为了打好集邮的基础,各地集邮家利用各自的优势,辅导支持工人、农民和青少年学生成立集邮组织,对刚入门的集邮者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二)成立各具特色的集邮组织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集邮联还没有成立,国务院又下发了清理非法群众组织文件,集邮家、资深集邮者,大都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个别集邮者还带有莫须有的罪名,心有余悸,地方基层单位对集邮复苏又不太理解,成立集邮组织连挂靠单位就很难找,但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知难而上,矢志不喻地继续自己心爱的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较大的民间集邮组织想尽千方百计找到挂靠单位,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执着精神。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民间集邮组织主要有:

由朱祖威、林轩、刘肇宁等资深集邮者1979年8月19日成立的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业务集邮研究会。

以集邮家常增书为首的组织13位集邮爱好者 于1980年3月20日成立了广州市集邮学会。

上海老集邮家屠松鉴、傅德霖和何俊邦等人于1979年8月发起成立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集邮小组,后改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职工集邮爱好者协会”。

在集邮家董光呈、沈宗海、杨勇伟的带领下,于1979年11月25日正式恢复南京市工人文化宫集邮组,后改为“南京市工人文化宫集邮研究会”。

在集邮家孙君毅、窦莲荪、陈文龙带领下,1980年11月20日,以原崇安区集邮组成员为主体恢复了集邮活动,恢复名称为“无锡市文化馆集邮研究会”。

1979年10月在集邮家易富顺、李登汉等带动下哈尔滨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恢复了集邮活动。

1979年1月,姜治方、陈畅冰、戴无涯、陈琢、张盛裕、钟复铨、姚成元等在长沙成立“潇湘邮学社”,姜治方为首任社长。

1981年7月26日,成立了“贵阳集邮研究会(筹)”,推选出负责人9名,郭润康为筹委会主任。

从1979年到1981年底国内30个省(市、区)共成立379个民间集邮组织,这期间成立民间集邮组织的特点是大都挂靠在文化馆、文化宫、文联、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因为他们能提供活动场所,少数单位还能解决点活动经费,至于集邮组织归邮电部门大都是全国集邮联成立以后的事了。

(三)举办各种形式的集邮展览

集邮展览是开展集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9年至1981年底,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民间共举办大小不同形式的集邮展览522次。在民间较有影响的集邮展览有:1979年10月1日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业余集邮研究会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邮票展览会”,这是“文革”后北京首次邮票展览,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公开展览。

1981年2月5日,广州市集邮学会举办了“首次广州邮票展览”。

1979年底哈尔滨道里区文化馆集邮组举办了第三次集邮展览(该文化馆集邮组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举办过两次邮展)。为纪念《中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上海老集邮牵头在闸北公园举办了“中日邮票展览”;1980年2月16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集邮组举办了有名的“迎春集邮展览”;1981年7月1日,南京市工人文化宫集邮研究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举办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邮票、货币展览”。1981年底老集邮家欧阳承庆在汉阳区晴川街文化站举办个人迎春邮展。1980年10月3日,长沙集邮筹备组和长沙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长沙国庆邮展。1980年5月,重庆山城集邮组举办了集邮展览,贵阳集邮研究会(筹)和云岩二中于1981年10月在该校举办了国庆邮展。1980年8月,昆明市五华区文化馆举办了春城集邮展览;西安市金花集邮组于1981年7月,在莲湖公园举办西安市首次民间集邮展览。1980年9月,兰州医学院医疗系团委举办邮票展览,这是“文革”后兰州举办的首次集邮展览。新疆奎屯市文化馆集邮组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年,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于1981年7月1日举办了首届邮票展览,以上展览的特点是展品大都是集邮家和资深集邮爱好者提供的。

(四)创办民间集邮报刊

会无刊不立,这是中国集邮家总结出来的民间集邮组织的经验之谈,所以不少民间集邮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民间集邮报刊,成为记录这一时期集邮活动的重要原始资料。集邮组织的会刊主要有: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会刊《鼓楼邮刊》;广州市集邮学会会报《集邮家》;南京市工人文化宫集邮研究会会刊《金陵邮刊》;赤峰市总工会集邮小组创办《草原邮讯》;长春市职工业余集邮活动组主办《集邮活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职工集邮爱好者协会《方寸艺苑》;无锡市文化馆集邮研究会会刊《邮友信箱》;张店文化馆集邮小组会刊《集邮之友》;是贵阳集邮研究会(筹)会刊《贵阳邮刊》。

集邮者自编自印邮刊邮报的有:哈尔滨赵洪章的《北方邮刊》;山东德州王永成的《集邮通讯》;安徽铜陵严仁瑞的《集邮通讯》;昆明胡民选的《春城邮刊》;天津杨洪儒的《津门邮花》;辽宁白玉琢的《集邮报》等。

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1981年全国30个省(市、区)民间集邮组织共创办123份集邮报刊。民间集邮组织及个人自办的邮报邮刊迎合了当时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兴趣,对普及集邮知识、交流集邮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邮刊中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有不少已经成为集邮文献界的收藏珍品,部分邮刊在收藏市场一刊难求,价格昂贵,成为文物藏品。

三、改革开放初期民间集邮活动对中国集邮活动全面恢复的重要作用

民间集邮活动的全面开展,给中国集邮活动的全面恢复带来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集邮组织的不断壮大,团结了一批知名集邮家、资深集邮爱好者,同时带动一批年轻人参与集邮活动,逐渐成为集邮组织的中坚力量,在地方文化部门和邮政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集邮群体,他们与外地邮友之间互相联络,呼吁成立由文化部门或者邮政部门牵头的集邮组织,并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渐得到上述部门的首肯,为各级官方集邮协会的筹备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民间集邮活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各级党政机关及有识之士认识到这股力量的重要性,因势利导,给予关心和支持,逐步成为本地集邮活动的主体形式。

(三)在民间集邮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善于钻研集邮学术的骨干分子,他们逐渐成为各地集邮组织会刊的编辑力量,并为各地会刊的编辑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的方针,给中国集邮带来了光明前景。新时期的集邮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了种种“禁区”。集邮者自发的成立集邮组织、举办不同形式的邮展,创办集邮报刊,是中国集邮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使集邮者以空前的积极性投入集邮组织的活动。他们的奉献、服务于社会作为行为准则,使当时经费拮据的集邮组织很有活力。国际交往使新的集邮方式和收集方法也传进中国,旧的集邮观念和传统意识陆续被屏弃,中国集邮完成了历史性的转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复苏走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集邮大辞典》2009年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集邮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复苏——地方、民间集邮纪事(1979-1981)》,张明聚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

5.《北京集邮史》《江苏集邮史》《陕西集邮史》《浙江集邮史》《安徽集邮史》《吉林省集邮史》《黑龙江集邮史》《四川集邮史》《山东集邮史》《广东集邮志》等各地集邮史、集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