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邮商的集邮情怀 (北京 陆启明)

2018-12-28  

色彩斑斓的邮票,吸引着集邮者。邮票既高雅,又普通,由于是草根的最爱,才有了集藏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集邮路上的追寻。

1978年,上山下乡十年的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返城回到阔别十年的哈尔滨。这里既熟悉又陌生,我对家乡有了新的认知。

我的家乡是迎来送往的驿站。北京、天津、上海的战友和同事,都先后返回各自的家乡,哈尔滨是中转站。每每送他们离开火车站后,我就会顺便看一眼车站旁邮局的集邮柜台,里面摆满了纪特邮票,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眼球,为什么可以在邮票面值8分钱上加价?这使我产生兴趣。回到家中,我把当兵时留的信件和剩余的十几枚邮票都翻出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暗暗地立下了集邮的决心。

回城后待业在家,其间打过短工,盖过房子,当过装卸工,但火车站旁邮局的那三节集邮柜台,始终吸引着我。无论是骑车、坐车,还是走路,总是找出理由,抽出时间光顾这个邮局。我在电池厂工作的一年半期间,多了有害工种津贴,可以比其他企业多挣五元钱,我用那时挣的工资买了很多早期邮票,如J1“万国邮联”、T1“体操”等,收集的邮票品种丰富多了。

在那个年代,五元钱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如果省吃俭用,就是半个月的生活费呢。邮局的两名工作人员每次都非常热心地向我介绍邮票,我也乐得买得口袋里分文不剩才走出邮局。

1983年,哈尔滨市总工会开放了工人文化宫小礼堂,每周日几百名邮人聚集在这里交换邮品,可谓人头攒动,十分活跃。大家聚在一起,探讨着邮品的出处,这里可以说是补习邮品知识的绝佳地点。遗憾的是,这个地方坚持了一年多就关闭了,集邮者只得转向大直街邮局门口。

记得我第一次向集邮者卖邮票时,脸红红的,张不开嘴,但当我晚上回家数钱时,心中不免高兴极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从说不出口,到逢人介绍,接下来就是驾轻就熟了。以至于有一天不去邮局,就觉得少点什么。这可不是不务正业,而是由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作为工厂的电焊工,我是早晚班,早班是早上7点到下午1点,晚班是下午1点到晚上8点。不上班时我才倒邮,家中的邮册,也由当初的一册,变为数十册。

在我们买卖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邮友,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他们放学后,集邮公司就成为他们必到之处,问这问那,我和其他邮人,都给予他们耐心解释。每年1月5日发行生肖邮票时,邮局里更是人山人海。冬季的哈尔滨寒风凛冽,但是在购邮的队伍里,大家都乐此不疲地讨论着邮票的设计、雕刻、发行背景,初学邮人从中学习到邮识,是多么的惬意!

记得1981年发行“鸡票”、1982年发行“狗票”时,人们能买到生肖邮票,是何等喜悦而癫狂!就连当时的邮局工作人员也都说从未见过如此情景。

生肖邮票发行的前后几日,我们倒邮者可谓收入颇丰,但也是辛苦换来的,5元、10元,或者更多。即使在8分面值上加两分钱倒手,每天下来收入也挺可观。于是乎,就有了抢生意、打架的情况,影响了地方治安秩序,后来随着公安机关的介入,有的倒邮者被抓,被罚款或邮册被没收。之后,公安机关会经常进行一些类似的清理活动,当时把我们这些倒邮者定性为“倒卖国家有价证券”。

我们这些倒邮者便一改以往临街摆摊、铺满邮品公司门口的行为,变成了夹着小包(只携带纪特邮票册各一本)的“轻装上阵”。即使处处小心,也有被抓住的时候。往往是被抓住的20多个倒邮者,乖乖地跟在警察和民兵联防员的身后,不跟着不行啊,咱那集邮册里还夹着1980年发行的“猴票”呢。处理结果是罚款20元,那时一个月工资才40元,被抓着一回连半个月工资都没了。即使这样,还是难以割舍这份集邮情结,因为邮票的魅力大啊。

后来,我们这些“邮票贩子”便和公安、工商、民兵联防打起了“游击”:你来我走,并且有人放哨,只要人来,我们便夺路而逃,被抓的概率小多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策的逐渐支持和对于集邮作为文化的重新定位,哈尔滨市在1995年年底成立了海城文化市场。我是第一批进入市场的商户。“邮票贩子”改称个体户,叫邮商啦。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对于已下岗几年闲来无事的我,是莫大的支持。有时我们暗自庆幸,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多了个谋生计的场所,戴了多年“贩子”的名号,终得正名,这是莫大的荣光啊。

由马路市场到退路进厅,野蛮无序的买卖,转变为温馨的为民服务,并配合贴心的管理,这是多么大的跨越!从集邮收藏角度出发,近30年发行的邮品,记录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让邮人有了无比的自豪。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大迁徙的四十年。人们走出家门,从各自家乡奔赴神州大地,走向异国他乡。1997年香港回归第二天,我来到北京,背着行囊,带着新奇,带着企盼和期望,来到马甸邮市,卖邮品,为邮人服务。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看着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这个外乡人,常常会拿哈尔滨和北京做比较,相信家乡和首都的建设差距,会越来越小。

北京邮票市场行情总是起起伏伏,难以把握,有高潮,有低谷。低谷时,每顿饭吃两个小饼,高潮时又会是歌舞升平。

经商几十年了,从商贩到邮商,经历了称谓的变化,经历了邮品萎缩而囊中羞涩的变更,我对邮票一如既往,不离不弃,可能就是种情怀吧,确切地说是“集邮情怀”。

随着开放大门的敞开,国家对个体经营者关爱有加,有数据显示,个体户人数全国已经过亿了。

曾有过艰辛,有过退却,经历过风雨的邮票贩子,如今的邮商,阳光会更加灿烂。坚持下去,就会有满满的收获。伴我走过几十年的集邮,是我、更是我们所有爱邮人的挚爱。(陆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