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人家奔小康

2020-10-30  

古道石桥

衢州府、威坪、富堨邮戳

古道

“奇桥古道”明信片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双溪村的百余户散居在十余里的衢州至徽州的古道旁,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一、从衢徽古道说起

衢州是“四省通衢”、“五路总头”。

衢州和徽州,一个在浙西,一个在皖南,中间横着高耸的千里岗山脉,山北是新安江,山南是衢江,千里岗成为两条江的分水岭,俗话说,隔山隔水隔不断走路人,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徽州商人在衢州经商而形成的。

这条古道从衢州府城出发,经龚家埠(现亭川)、柘川桥、石梁、寺桥(现双溪村)、七里,到达千里岗的雷公岭;岭北为遂安县境(该县已于1958年并入淳安县),山下就是白马、港口、威坪(今为千岛湖的一部分)然后沿新安江而上,即到歙县,也称徽州地区。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军就是越过雷公岭攻破衢州府山古城的。

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它的经商触须伸向全国各地。徽商到衢州经商是从南宋开始的,特别在明清时期,衢州市场上的商铺、商品徽商几乎占有四五成的份额。

由于徽州人在衢州的人多势众,经济实力雄厚,清代乾隆年间他们在县学街购地建造了徽州会馆,并多次出资修建衢徽古道,把沿途的山路砌成石阶,木桥改成石板桥,目前尚存的柘川石桥和双溪村的虾佗石桥很有可能是当时修造的,同时捐资改善衢江、新安江渡口交通条件。

有路必有邮,衢徽古道在清末民初时期是一条步班邮路,在民国《衢县志》中说是徽州人王永焘,到衢州经商多年未归,适闻太平军围攻衢城,又音讯不通,他的儿子九岁时就想到衢州寻父,终因年少,家人不放心未成。到十五岁时,家人才允许他外出,他的祖母托到衢州邮班的送信人带他来衢,才找到父亲的下落。当时正是清同治年间,衢州有四家民信局,即顺利、协关、金泰盛、叶泰森,他们四家是否有一家担任衢徽间的送信步班,还是徽州会馆自办的送信步班,不得而知,反正衢徽古道有人送信是事实。

再说,民国元年5月29日有一张明信片从

衢州府邮局经遂安县白马、港口、威坪,第六天到达歙县的富堨,也是通过这条邮路递送的(详见1998年4月15日《中国集邮报》,明信片上盖有五个邮戳。说明当时的邮政步班是走古道递送的,而不像现在是按行政区域递送的。

以上充分说明,在清末民初,衢徽古道也是一条邮路。

二、古道人家为温饱努力着

双溪村含寺桥、大源山、张西自然村的数百户农家,千余村民,几百年来分居在古道十多公里长的山沟里,祖祖辈辈靠种山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但陡峭的山坡、传统的耕作习惯,劳作全凭肩挑背驮,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一年收成只购半年粮,还靠国家供应来渡日。为买回国家供应的口粮,除了生产队砍伐些竹、木收入外,大都由农户各自砍柴、烧炭等收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由于植被逐年减少,山洪、泥石流每年都会遇到;村民住房极大多数是泥木结构,屋上盖的有的是毛竹破开制成瓦片、有的全是蒙干草。

古道上陡步往来的人们,也没有给沿途的人们带来动听的信息,都各自为温饱而不懈地努力着。

三、古道人家奔向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古道两旁山坡上传统的低产玉米、红薯逐步由高产、适销对路的作物所代替,村民也不再为买粮而砍柴、烧炭,一些收益高、产出快的农、林产品引进乡村,生活越来越甜美。

“要致富、先修路”,是句顺口溜,但也很现实。

双溪村当“古道”为县乡公路——“花木线”,拓宽、硬化时,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各自然村开通并硬化了公路,使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双溪村有两个自然村(即兰圹村和大源山村一组)的村民,几百年来至今还居住在高山上,生产、生活很不方便,也是导致贫困的自然环境的原因。村两委在镇政府的规划和帮助下,两个自然村整体“下山脱贫”,住进了新的砖混结构楼房。

2010年柯城区宣传部印制了一套贺年明信片,其中有一枚“奇桥古道”,从此双溪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来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度假村、农家乐生意兴隆,村民走向了小康生活,集邮带动了经济成了一段佳话。

党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使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双溪村两委提出:多渠道、全方位、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方针。

正巧,当时市政府向本省各大城市推出《衢州保姆》活动,村两委动员妇女参加市妇联的家政服务培训班,大源山自然村参加培训的青壮年妇女最多,培训后分赴宁波、温州、义乌等城市,由于她们对这份工作的热心,对人贴心,深受欢迎。通过几年来的工作,生活有了人脉,长了见识,又积蓄了些钱,于是村上的一些老泥房逐步改建了漂亮的小楼,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居住在新楼房里,而且,现在多数青壮年家庭都有小轿车。

在大城市里生活多年,感到时代变了,没有文化走不出门,村民的孩子一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就送到幼儿园去,村里没有幼儿园,就将儿、孙送到镇上好的幼儿园,从小就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在校学生,村民更是体贴关心,如今大学生再不是什么“凤毛麟角”,而是越来越多。

同时,村民教育子女要懂得报恩,所以,每年村里都有青年应征入伍。目前,村里退伍军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村里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

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依靠“砍柴、烧炭”渡日已一去不复返了,经济林的发展使植被年年增加,“青山绿水”已使古道更加美丽。

寺桥自然村正处于七里溪和张西溪的交汇处,古道上的寺桥,在绿水青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古朴、美丽,游客到此总会住足观赏。于是村两委鼓励寺桥村民开办农家乐,并争取区、镇领导给予资金支持,重新规划、设计使寺桥村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如今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办起了农家乐,实行吃、住、休闲一条龙服务,每年的暑期杭州、上海的游客一住就是几个月的,家家农家乐都爆满。

地处于常山交界的张西自然村,景色特别,被一家开发商相中,安置了半个村的村民到镇上住楼房,收购了农舍,装修成古色古香的农庄,融合该自然村是古人张西后人的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品——高山雾茶和无污染笋干、开发旅游基地,每年节假日,游客爆满,尤其是暑期游客更加应接不睱。

而衢徽古道拓宽为“花木线”,经七里至常山遂道在常山新桥和“杭新景”高速公路相连接,古道为沿途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衢徽古道上的石梁镇、双溪村,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更好地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小康路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