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漏就简”,到沾金国展

2020-11-10  

【图一】

【图二】

在11月2日落幕的浙江善琏2020首届中华全国农民集邮展览上,我的《1951年农展会与节庆日纪念邮简》邮集,荣获了镀金奖+评委会祝贺(图一)。欣喜之余,梳理一下自己“因漏就简”、十年磨一剑的组集历程,希望能对集邮者们有些启示。

选题缘于“因漏就简”。

1980年代初,我开始集邮。起初,我也按传统玩法比多求全,后觉得组编邮集更有意思,便雄心勃勃地尝试组编了“黑便士”、“毛泽东”、“小型张大全”等邮集,后来都不了了之。经过一段困惑迷茫期,我开始观摩邮展、向集邮家讨教,日积月累中,邮识有了质的飞跃。在朱祖威、杨立等前辈指导下,我逐渐确定了“地方纪念邮简”这个选题。        

所谓“邮简”,是一种集信笺、信封和邮资凭证于一纸的邮政用品。其内页写信、折叠邮寄,具有减轻重量、节省纸张、使用方便的特点。我最早捡漏得到一枚贴普票的漂亮信封,因票粘得很牢揭不下来,我便连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殊不知,这枚偶然保存下来的信封,后来成为我收集到的第一枚地方纪念邮简——“江西首届物产交流展览会纪念邮简”。当时我并不知道该类邮简有多少个品种、有无版式差异,也没查到相关文献的记载情况。带着这些疑问,一边寻觅邮简实物的同时,我也开始留意收集邮简的相关资料。

陈志深先生编著的《中国片封简图鉴》,对我的收集与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我以“陈目”所列品种为线索开始按图索骥,陆续收集到了邮简的大部分品种,先后撰写了几篇研究文章,发表在集邮报刊上。就这样,我“因漏就简”地确定了选题目标,歪打正着地走上了寻“简”之路。

动力来自“初露封芒”

据一些资料介绍,这些纪念邮简是建国之初,我国南方各区市邮电局,为当地各种展览会和重大节庆日正式发行的。发行时按不同信函种类贴相应面值的邮票出售,属于正规的邮政用品。有人说当年将邮简的收入用于支援抗美援朝,从时间上看是符合的,但迄今未见到相关文件,而且各种邮简上亦无此方面信息,故暂存此说。

随着“陈目”上的地方邮简收集得越来越多,又经常观摩各级邮展,我也萌生了组编邮集的想法。用传统手法组编一部“邮政用品”类邮集,前提是要收集齐全目录上的所有品种。按照评审规则,素材的珍罕性也是邮集得分的一项考量因素,但这些邮简由地方发行,使用范围有限,发行量很少,并且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用邮者数量少,加之半个多世纪的损毁,导致存世邮简凤毛麟角。    

2010年夏,我将勉强凑成的一框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地方纪念邮简》邮集,报名参加了在温州举办的“欧越杯”全国邮政用品集邮邀请展,以80分获得镀金奖。虽然是民间组织的单项邮展,但也让我信心大增,我一鼓作气,重新修改了邮集,增补了几枚缺品,同年参加了杭州2010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虽然只获得银奖,但也为家乡抚顺赢得了首块国家级银牌,我和家乡邮迷兴奋异常。我的“初露封芒”带动了抚顺邮友组编邮集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大家先后组编了十多部邮集,使抚顺邮协组编邮集的规模由几个人、几十框,发展到如今的几十人、百余框,促进了抚顺集邮事业的良性发展。

沾金全凭“十年磨剑”

挂上“国展”银牌的邮集,想再次展出并提高奖级已经不容易了。根据组集规则,评审员既要看你的邮集里有什么,还要看你的邮集里缺什么;我也非常清楚,必须填补空缺才能重新上展。随着大家邮识的逐渐提高,能搜集到的地方邮简越来越少,我只能转战到拍卖行参与竞拍了。

“潜伏”十年的邮集,转眼间,再次迎来了出山的机会,这就是疫情缓解后举办的浙江善琏2020首届中华全国农民邮展。经过十年的艰苦寻觅,我已基本补齐了“陈目”上所列的12个邮简品种,还挖掘到了一些组外品。如:当年陈志深先生编目制版用的“国庆简”原件、“西南简”的组外品等等,为进一步完善邮集奠定了基础。我发现这些邮简,无论品种规模还是邮简内容,大多与“三农”有关,非常适合重组一框“农展”主题的邮集。

有了邮集素材还要运用好它们。我果断地拆解了原邮集,再添进新增的邮集素材。经过重新组编,一部题为《1951年农展会与节庆日纪念邮简》的邮集。预审时专家和邮友们指出了邮集的不足,我针对大家提出的“不符、不当和不妥”重新洗牌,按标题重新设置了“农展会”和“节庆日”两个章节。巧的是,全部素材扒堆后刚好各占8页贴片,就这样,我顺利地完成了邮集的第二稿。

满以为不错的新作,谁知在本市“世界邮政日”试展时,评审员和邮友们对邮集的外观提出了改进意见。针对素材摆放、文字说明、页边距统一,以及片间搭配、字体字号等,我又马不停蹄地认真进行了一次精雕细刻,这才定稿打印。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我虚心接受了很多邮友的意见,先后数次修改和完善邮集,力争符合参加国家级邮展的要求。十年磨一剑,这次获奖,既超越了自己,也回报了家乡。我也深深体会到:好集子不仅要有好素材,也应该同好文章一样,都是不断地改出来的。(辽宁/徐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