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春地区邮戳初探

2019-12-26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957年一段时期,长春地区邮政日戳基本处于沿用伪满洲国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的邮政日戳,其中有些日式戳变化改良繁多和中华邮政日戳铲字日戳等混用。在1957年1月全国统一开始使用新式普通五格式日戳时(简称57式邮戳)仍有老式邮戳交替沿用至六十年代,本文主要是对这一时期长春地区邮政日戳初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

新中国初期 长春 邮戳 研究

一、长春通邮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大清邮政官局在长春正式建局设邮,开展了信函、包裹业务。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交通部接管了清政府邮传部,改制为中华邮政。邮政业务除航空信函业务外,基本在长春开办齐全。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长春改称“新京”,成为伪满洲国都,伪交通部于7月26日强行接收沦陷区内的中华民国邮政。中华邮政时期的四大传统业务伪满新京邮局都已继承开办,同时刻制使用日式邮戳,使用长达十四年之久,此种戳式对东北地区邮政影响极大。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接收了邮、电两局,在国民党统治期间,除国民党的军邮局军邮业务得到了特殊发展外,民用邮政业务基本没有得到发展,至解放前国民党大打内战,邮路阻断 、局所关闭,长春邮政完全瘫痪,变成“死城邮政”。部分邮政业务恢复使用中华民国邮政三格式邮戳。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20日晚接收工作队全部进入长春,21日接收了长春市邮局,邮电业务迅速恢复,并得到稳步发展。期间大量使用日式邮戳办理邮政业务。

1949年3月1日,撤销长春市特别市时“邮”“电”两局分别改名为“长春市电报电话局”和“长春邮政局”。1954年4月1日,长春邮局与长春市电信局合并成立“长春市邮电局”至1955年7月1日经管局批准分开。长春市邮电局与长春市电信局于1959年5月1日再次合并,至1964年6月1日再次分开。这一时期有机构分合业务邮戳为证。

二、新中国初期日式戳在邮政中的使用

由于受伪满洲国政权的影响,东北地区各邮政局、所全面使用日式邮戳,长春地区是伪满洲的国都,受影响更深,直至五十年代末期全国推行使用“五七式“日戳之后,仍有大量使用,这期间邮政局对本局、所的邮戳时有改动,形成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改良日式戳,使收藏更为丰富,趣味更浓。

有人把日本式日戳称为梳式日戳,的确“纯种“的日本日戳的上下月牙均有梳子式的直线,形成其与众不同的特色,由于多条线围起来像拦栅,亦有人称栅式日戳。

日本式日戳的第二个特点是其下面为时点戳,分“前”(中午之前)与“后”(中午之后)标示时段。如 “前8—12”即上午时段的8点至12点。

但是日式戳还有其第三个特点,由于时点已在下格表示,故其中栏只用前后紧贴邮戳腰沿及上下差不多顶到格边的较粗大阿拉伯数字来标示年月日。下面具体细分尽展特色。

1、无省名梳线日式戳

无省名梳线日式戳是日式戳中最为常见的也是使用时间最早的和最能代表东北邮戳特色的,可分为如下四种;

(1)双梳线日式戳

双梳线邮戳源于日本侵华时期的伪满洲国,当时东北多用这种邮戳,其特点是上下月牙均有梳子式的齿线。中栏粗大的阿拉伯数字后的点距离较远,离后面的数字较近,此种双梳线式为“纯种”的日本式邮戳,使用较早,在普东1作废邮简上使用仅见。(如图1—1)(如图1—2)

图1—1

图1—2

(2)单梳线日式戳

单梳线邮戳多为下月牙是梳线,上月牙取消了梳式条格改良成无上月牙,地名排列呈弧形或呈平列横排,字体有大有小,有左读式有右读式,戳径多为25毫米,个别有大小差异,最小的戳径仅22毫米比较罕见。(如图2—1)(如图2—2)(如图2—3)(如图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3)单梳线上月牙处加字日式戳

日式戳上环文字弯曲排列,方便腾出地方安排梳线月牙,单梳线戳取消上梳线及月牙或只保留上月牙,正好用来安排字码或文字,也有平列地名中间安插数字码或文字的。(如图3—1)(如图3—2)(如图3—3)日式戳在东北解放区邮政时期也有大量使用,并且在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还使用民国纪年字订,属于严重违规日戳。(如图4—1)(如图4—2)

  

图3—1           图3—2           图3—3

图4—1

图4—2

(4)有第三级地名单梳线日式戳

由于邮政网点的增加和拓展,为便于局所的识别和责任的划分,在邮戳上增添局所的地名,使邮戳上出现第三级地名。丰富了戳品素材,也加大了邮戳的收集难度。

1953年8月原双德邮政代办所晋升为孟家屯邮电支局,1956年4月2日孟家屯邮电支局迁到汽车厂新局址后,改名为汽车厂邮电局,长春孟家屯邮电支局营业2年7个月时间易名迁址,戳品留存下来较少。(如图5—1)

长春东影邮戳系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驻地邮局使用。(如图5—2)

 

图5—1           图5—2

东北过度时期邮资是1951年5月1日到1951年6月30日整整两个月时间,之前东北邮政使用东北币邮资,在过度时期可同时使用东北币和人民币邮资,各类邮电资费按人民币1:9.5的比例兑换东北币,由于兑换比例出现5元等零头,邮政当局紧急发行改8改9两套小面值邮票以应急需。这件剪片是贴改8 10元等外埠挂号信函邮资,这一时期改8改9的实寄封片较难得,邮戳中下半环时间字订改地名者少见。(如图6—1)(如图6—2)

图6—1

图6—2

2、有省名无梳线改良日式戳

这种邮戳是把日式戳的下月牙梳线去掉,下环的时间字订换成地名及支、所代号等文字,极少戳式保留月牙。改良后的日式戳地名文字信息量大,种类繁多。

(1)省名在上格改良日式戳

有省名日戳也是改良日式戳的一种,其中参照了中华邮政三格戳的布局,使用于1954年以后,有省名在上格也有省名在下格的,这期间邮戳的使用非常复杂,几种不同种类的邮戳交替应用。(如图7—1)(如图7—2)(如图7—3)

  

图7—1          图7—2          图7—3

吉林省双阳县烧锅街(现在的山河镇)邮电所1956年3月5日前使用单月牙改良日式戳,戳式特殊地名信息全非常难得,实寄封寄长春市大马路批发商店薛主任收。隔日1956年3月6日又一寄长春市大马路批发商店薛主任收的平信,落款双阳烧锅街被服,但邮戳确不同,是一新款改良日式戳,无下月牙,无烧锅街邮电所三级地名,属首日使用。此烧锅街邮电所更换新式日戳首日与旧式日戳尾日的新旧日戳更迭的实寄使用。(如图8—1)(如图8—2)(如图8—3)(如图8—4)

   

图8—1           图8—2           图8—3           图8—4

(2)省名在下格有第三级地名改良日式戳

三级地名是省级、市级(或县级)、镇级(或街路),带有第三极地名的日戳信息多使用少。长春东影日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所在地邮局使用。(如图9—1)长春西安大路同一日戳在不同单式上使用。(如图9—2)

图9—1

图9—2

(3)省名在下格流动邮局改良日式戳

流动组为邮局在城市街道大型企业或机关和施工工地等临时设置的流动邮局。1953年3月市局专门成立两个流动组,第一组为厂部服务(包括施工总队和四个工地),第二组为308、507、200等9个工地服务。(如图10—1)(如图10—2)(如图10—3)(如图10—4)(如图10—5)(如图10—6)

  

图10—1          图10—2          图10—3

  

图10—4          图10—5          图10—6

(4)省名市名在上格改良日式戳

省名市名在上格,中格数字字订字大,下格有第三级地名或数字代号等,为最后期改良日式戳。(如图11—1)(如图11—2)

 

图11—1           图11—2

3、无省名无梳线改良日式戳

无省名无梳线改良日式戳多数用于非邮政窗口的内部业务和特殊业务及报刊发行等,日戳款式特别,使用范围较窄不易见到。

(1)无梳线有月牙下格带点时改良日式戳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邮戳,是由梳线日式戳改掉梳线保留下月牙,保留下格时点特征,并且上、下月牙处各嵌一个字,形成特殊款式改良日式戳。(如图12—1)(如图12—2)

 

图12—1           图12—2

(2)汇兑专用的改良日式戳

汇兑专用改良日式戳上格为地名及街路名,下格一个大大的“长”字后面加阿拉伯数字,代表长春市的不同邮政局、所,此戳只在汇兑业务上使用。(如图13—1)(如图13—2)(如图13—3)(如图13—4)

 

图13—1           图13—2

 

图13—3           图13—4

(3)带有不同局名业务戳

邮局是个俗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4月前设有电话局、邮政局,1954年4月后,长春邮政局和长春电信局合并为长春市邮电局.1955年7月根据需要实行邮、电两局分设。长春市邮政局和电信局于1959年5月1日再次合并为长春市邮电局,直到1964年6月1日又一次分设邮政、电信两局,此组邮戳为政体改革的实物佐证。(如图14—1)(如图14—2)(如图14—3)(如图14—4)(如图14—5)

  

图14—1          图14—2          图14—3

 

图14—4           图14—5

(4)带有业务部门名头改良日式戳

长春邮局服务台邮戳用于报刊改寄费收据上,是一种邮政柜台非信函类的服务用戳。长春市邮局投递科改良日式戳多用在邮局报刊费订单上,部分改良日戳下格内镶嵌人名,责任落实人头。信函退件使用蓝色投递股改良日式戳,也算特别。(如图15—1)(如图15—2)(如图15—3)(如图15—4)

 

图15—1           图15—2

 

图15—3           图15—4

三、三格式邮政日戳在邮政中的使用

三格式邮政日戳是中华邮政时期使用的一种戳式,多数为点线式汉英三格戳,长春大约在1956年开始使用,个别也有延时续用到六十年代的。

(1)无省名沿用中华邮政汉英点线式三格戳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由吉林市寄长春市的中华邮政时期实寄封,盖有两枚落地长春的点线式三格戳,为右读式,戳径26毫米,可佐证其在新中国的沿用。(如图16—1)(如图16—2)(如图16—3)(如图16—4)此款汉英点线式三格戳有多种不同戳号用于区分各局所使用,大多数戳号日戳用于投递盖落地戳使用,只发现汉英点线式三格戳3号戳用于国际邮件收寄使用。(如图16—5)

 

图16—1           图16—2

  

图16—3          图16—4          图16—5

(2)无省名沿用中华邮政铲英文点线式三格戳

铲英文字母戳是把旧的中华邮政时期使用带英文字母的邮戳,铲掉英文字母保留戳号继续在邮政营业中广泛使用,其中有收寄邮件和投递的使用列。(如图17—1)(如图17—2)(如图17—3)(如图17—4)(如图17—5)

 

图17—1           图17—2

  

图17—3          图17—4          图17—5

(3)无省名沿用中华邮政汉英实线式三格戳

汉英实线式三格戳在通信中使用较少,此戳为代办所邮戳,大多见到为投递戳,兼做邮件收寄使用。(如图18—1)(如图18—2)

 

图18—1           图18—2

(4)有省名点线式三格戳

有省名点线式三格戳是一种上格省名下格市名,市名下缀有小字体的不同业务代号或数字,戳式规范一致,中格字订全部为阿拉伯数字,应该为建国后统一刻制,多数用于1956年到1959年期间 和中华邮政沿用三格戳交叉并用,可做收寄和投递及其他各种邮政业务使用。(如图19—1)(如图19—2)(如图19—3)(如图19—4)(如图19—5)

  

图19—1          图19—2          图19—3

 

图19—4           图19—5

结束语:

长春地区邮政日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使用非常复杂,可谓变化多端,特别是日式戳,从开始的沿用到逐步的改良。1949年-1955年长春邮政大多沿用梳线日式戳。1954年-1956年使用无梳线改良日式戳。1956年-1958年沿用中华邮政汉英点线式和实线式三格戳。1956年-1959年统一刻制使用有省名市名下格加缀小字体业务代号或数字的点线式三格戳。这些邮戳的使用时间互有交叉,个别的沿用至六十年代。期间还掺杂着全国统一规定使用的57式五格邮戳。通过研究集中展示了长春邮戳的种类、变化和差异,以及在不同邮政业务上的使用。这仅是我个人对长春地区邮戳的初步探索而已,由于本人邮品收藏和集邮知识水平有限,对本文中介绍的长春地区邮戳好多都是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资料

《长春邮政史》(1902-2002)长春出版社

《长春市志》邮电志 长春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封戳珍趣录》主编 朱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