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中票”的选题与设计应回归本源

2019-12-26  

内容提要:

“票中票”,是邮票发行与设计中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因多用于表现邮事活动、再现罕见珍邮而受到邮人关注与欢迎。

本文结合并围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政以“票中票”形式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浅析其成与败,进而提出“票中票”的选题和设计,应当遵从“票中票”自身特点,回归本源,不宜赋予它与自身体量、形式和特点不相称的内容的观点。


今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从最初拟采用“票中票”设计手法,到最终摒弃“票中票”这一模式,让我们这些“杞人忧天”者由“忧”转“喜”,也引发了笔者对如何运用好“票中票”形式设计新邮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一、“票中票”是依附于邮票、邮事的衍生物

“票中票”,又称“邮票上的邮票”,其中被复制的邮票被称为“原票”。1996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对“票中票”的解释就一句话,即“用已经发行的邮票作为图案的一部分”。百度百科的解释比较具体,定义为:“它是将已经发行的早期珍贵的或具有特殊纪念、宣传意义的邮票作为新邮票的主图案,使人们在欣赏新邮票的同时,能够重睹珍贵邮票的风采,加深对邮票历史的认识。” 

笔者非常认同百度百科的解释。按照这一定义,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两个要素必须厘清,才能运用并设计好“票中票”,否则就会使之不伦不类,既影响邮票主题的表达,又损伤了“票中票”的声誉。一是出现在新邮票上的主图,即原票,必须是早期的珍贵的、或有特殊纪念、宣传意义的邮票图案;二是能让人们在重新目睹珍邮的同时,进而加深对邮票历史的认识。注意,这里指的是加深对邮票发行历史的了解与认识,而不是对其他历史,诸如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的认知与了解。这种特有的属性,笔者姑且将其称之为“以邮现‘邮’”。

还有一个对“票中票”来说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所具有的情趣性。在邮票上面,再画一枚邮票上去,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很鲜明趣味在里面。因此“票中票”被看作是邮苑的一朵奇葩,成为全世界20个最受欢迎的集邮专题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上第一套“票中票”,起初被认为是墨西哥1940年发行的一套世界第1枚邮票“黑便士”发行一百周年的票中票,之后又发现在此之前的1921年4月20日,日本为纪念创办邮政五十周年发行的一套2枚的纪念邮票是“票中票”。但不管怎么说,“票中票”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围绕着并依附于邮票、邮政自身的事务而“蹦达”出来的衍生物。

在我国,最早发行的“票中票”,是在1948年3月20日和5月19日,当时的中华邮政为纪念“邮政纪念日和邮票展览”分两组发行的一套4枚的“票中票”。

新中国邮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发行“票中票”。按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归纳,已发行的9套“票中票”里,有5套是与邮票发行和邮展博览会有关的,即1983年11月29日发行的J99《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83•北京》(简称《全国邮展•1983》);1988年7月2日发行的 J150M《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简称《大龙邮票110年》)小型张;1990年8月1日发行的J169《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六十周年》邮票(简称《区票60年》);1996年3月20日发行的1996-4《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简称《邮政百年》)小型张;2008年8月8日发行的 2008-19《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开幕纪念》(简称《北京奥运博览会》)。

《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83•北京》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六十周年》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开幕纪念》

《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

《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

有3套是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有关的,即1989年9月21日发行的J16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四十周年》(简称《人民政协40年》);1991年5月23日发行的J176M《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简称《西藏和平解放40年》)小型张,1999年12月29日发行的1999-20《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简称《20世纪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四十周年》

《世纪交替 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

《和平解放西藏四十周年》

还有一套是与博物馆有关的,即2012年7月8日发行2012-16《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二、出彩的“票中票”为新邮锦上添花

新中国发行的“票中票”形式的邮票,为数不多,质量与水平却大相庭径。依照“票中票”定义和属性要求,来梳理并衡量这9套“票中票”,我们会发现,凡是达到并满足“票中票”定义者,多为成功之作,而违背或偏离了“票中票”定义者,大都为失败之作。我们不妨就此做些分析与比对。  

先说与邮票发行和邮展博览会等有关的5套“票中票”。J99《全国邮展•1983》,第1枚主图选取了“国徽”(特1,5-1)票,第2枚主图选取了“延安宝塔山”(陕甘宁5-1)票。选用的原票一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枚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极有代表性、典型性,也有珍贵性,背景再衬以祥云瑞鸟纹图为装饰,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两枚老票的珍罕与华贵。J99是专门为首届全国集邮展览发行,符合“票中票”发行的主旨与意趣,加上设计本身也出彩,甫一面世,大受欢迎,并获得当年度最佳邮票设计奖。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票中票”,笔者以为也是迄今为止设计得最为成功的一套“票中票”。

J150M《大龙邮票110年》小型张,画面以蓝色为底色,正中并列着3枚清代发行的大龙邮票。龙票之上,一团熊熊火苗簇拥着一颗金色宝珠;龙票之下,是明清时期常用的“海水江牙”装饰图案。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代装饰绘画中的技法,追求古典、庄重、和谐、富有时代感的艺术风格,不论是风格还是色彩,都较好地表现了主题。这套“票中票”小型张的设计也是比较出彩的。

J169《区票60年》,两枚邮票图分别选用了最有代表性的区票图案,即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赤色邮花”邮票和“中华苏维埃邮政”战士图邮票。这套邮票在设计上构思比较巧妙,将两枚区票置于偏左的位置,右边主要放票名、面值等文字,而从左至右的背景下方,三道下深上浅的色带,呈山峦起伏状,以此象征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曲折,颇有寓意,耐人回味。既简明扼要,又有较强的表现力。

1996-4《邮政百年》小型张,主图选用的是清代红印花加盖改值8枚邮票,其中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票是清代珍邮中最名贵的邮品,存世量极少。在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之际通过小型张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世人一睹其风采,没有比这更合适、更理想的选项。

2008-19《北京奥运博览会》邮票,第1枚主图选取的是希腊发行的世界上第一套奥运题材邮票中的一枚,第2枚主图选取的是葡萄牙发行的世界上第一套有五环标志邮票中的一枚。将这两枚带有“世界之最”符号的原票,运用到《北京奥运博览会》新邮票上,有画龙点睛之效,起到了为奥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锦上添花的作用。

上述5套邮票,均为集邮展览或是百年前的珍贵邮票而发行的,是名副其实的“票中票”。从内容到设计也都浑然天成,自然贴切,集珍罕、纪念、观赏和情趣于一体。

三、蹩脚的“票中票”糟蹋题材浪费资源

不看内容与表现对象,不顾形式和章法,随心所欲地将“票中票”形式,强加于其他毫不相干的题材,特别是重大的政治历史题材邮票的设计之中,可以说是相当别扭和蹩脚的,也浪费了极为宝贵的题材与资源。

研究分析我们已发行的“票中票”中的不足,问题最大的当属1999-20《20世纪回顾》。此套邮票是为迎接21世纪到来发行的系列邮票中的第一套,题材重大,百年一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为宝贵、可遇而不可求的选题,竟然也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无异于缘木求鱼,效果可想而知。

该套邮票主要反映中国在20世纪的八件大事,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诞生、抗战胜利、开国大典、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港澳回归。按照“票中票”的原则,出现在新票上的原票,还应当是比较珍贵、稀有的老票。而1999-20图案选用的8枚原票,除“开国大典”“辛亥革命”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发行的纪念邮票外,其他大都是十来年前甚至是两年前发行的新邮,没有一点珍罕性可言,生搬硬套在这么重大的政治历史选题上,要么是图不对题,要么是以偏概全,要么是厚此薄彼。“抗战胜利”一枚,选用的是1995-17“百团大战”的邮票,这一枚图案依据“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扛枪的照片绘制,本身就存在异议;“两弹一星”一枚,选用的是1989年发行的T143“火箭发射”的邮票;“改革开放”一枚,选用了1996-26“上海浦东”小型张,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深圳却没有涉及;“港澳回归”一枚,只见香港,不见澳门。如此重大历史事件的邮票反映,竟然是如此信手拈来,随意应付,非常不严肃。这都是因为采用“票中票”惹得祸。 

像《20世纪回顾》这样的世纪题材,广大邮人寄予厚望,期待能够出新出彩,没想到竟然是这样无足轻重的表现手法,硬生生地将这套“百年等一回”的重大题材给糟蹋了,将本应是“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回顾”,颠覆成了“新中国邮票上的重大历史题材回顾”。当时即有邮迷质问,这到底是为纪念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发行的邮票,还是为纪念这些纪念邮票而发行的邮票。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下套,没有创意,捆住了设计者的手脚与思维。一点不夸张地说,“百年回顾”邮票留下了百年遗憾。是邮票设计上的一大败笔,成为“票中票”中最不成功的一大案例。     

还有一套“票中票”,让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便是2012-16《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原票采用的是1964年8月25日发行的特63《殷代铜器》邮票中的第5枚和第8枚,作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出现,这到底是反映“尊”和“鼎”为国博的珍贵文物,还是反映这两枚邮票是国博的文物?不知情者,还真会误以为这两枚48年前发行的邮票是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呢。

 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很多,积案盈箱,为什么非要拿几十年前已经在邮票上露脸的“老东西”来撑门面?泱泱大国的堂堂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难道除了“尊”和“鼎”之外,就再也找不出几件拿得出手的文物和宝藏在国家名片上亮相?或者是为了迎合“票中票”的形式,而不得不委曲求全、削足适履?专门为国家博物馆发行的专套邮票,这般形式表现和取材设计,如何能起到进一步宣传和介绍国家博物馆的作用? 

至于J161《人民政协40年》、J176M《西藏解放40年》小型张选用“票中票”形式设计,也是失大于得,限于篇幅就不在此展开评论。

四、重大历史题材尤不宜用“票中票”表现

今年5月4日发行的2019-8《“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邮票,按照官方最初的介绍,设计采用“票中票”的形式,使用曾经发行过的“五四”运动纪念邮票进行设计。

当笔者一看到这一信息,就非常纳闷和不解,选用数十年前纪念“五四”运动的老邮票,来设计最新的一套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邮票,其画面和图案,怎么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能够有力地反映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当代中国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上新征程,奋发新作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吗?

果然不出所料。据了解,最初2019-8邮票图稿是按照约稿要求,用票中票的形式表现。而当采用1979年发行的J37《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邮票为素材设计的图稿出来了,问题也随之凸现,一是为什么“票中票”的图案选用四十年前发行的邮票,而不用其他时期发行的邮票;二是邮票画面本身,中间为原票J37,周围以装饰图案烘托,装饰部分空间小于原票部分,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极为有限,现代感也没法体现出来。再者,所运用的J37第2枚“新长征”图案,其表现的内容早已过时,当时背景所描绘的火箭类型,还有那种代表科学实验的圆弧型交织的图型符号,与现在的量子计算时代没法比。单就图案本身来讲,便明显缺乏说服力和表现力。

所幸的是,2019-8《“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邮票在设计过程中“紧急刹车”,最终推翻了“票中票”的表现手法,另起炉灶,没有重蹈1999-20《20世纪回顾》邮票设计的覆辙,避免了再犯敷衍历史、愧对现实,让邮迷不能饶恕的错误。

事实再一次证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题材邮票采取“票中票”的方式表现,是一种偷工减料、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到这些重磅题材的邮票设计中去,墨守成规,简单地重复并照搬以往,不寻求创新突破,可以理解为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负责、缺乏担当的表现。

尽管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行“票中票”,至今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近400枚的“票中票”,但总体上都是为有关的邮政和集藏活动、或纪念珍邮而发行,真正用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发行“票中票”的还是微乎其微,也难有成功之作。

结语:

追根溯源,“票中票”是邮票、邮展派生出来的产物。其从一出现,就是围绕着邮票、邮政自身的事务而展开的,是依附着邮政、邮展和邮事而生存,并为之服务的。其特点鲜明,局限性也很大。

从上述对我们9套“票中票”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例子剖析,都可以说明“票中票” 的形式,对于表现邮票自身的题材,如邮展、收藏之类的活动与事项,可以大显身手,却并不普遍适用于邮票、邮政以外的题材,特别是反映重大政治与历史题材的邮票中去。邮票发行部门不宜赋予它与其自身体量、形式、特点不相称的任务。

综上所述,“票中票”的发行与设计,理应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扬长避短,走出误区,切实从邮票选题的实际出发,严格把握并运用好“票中票”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切勿乱点鸳鸯谱,硬行拉郎配,为“票中票”而“票中票”。须记,强扭的瓜不甜!

参考资料:

《中国集邮大辞典》

百度百科

《集邮博览》2019年第3期、第5期

《江西集邮》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