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军解放陕南驻防汉中的一段军邮史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成立暨汉中解放七十周年

2019-12-27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建国前后(1948年4月——1951年11月)的8枚军邮实寄封为佐证,以陕南及汉中解放的相关历史史料为依据,从三个方面研讨了陕南军区及19军的组建、解放陕南之概况以及驻防汉中期间的通信与军事邮政,重点是用邮及军邮免费戳记的使用,旨在填补十九军军邮史研究之空白。


今年12月,是汉中解放70周年。作为一名汉中集邮人,现将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解放陕南、驻防汉中时期通邮用邮情况作一研讨。

一、建立陕南根据地,创建陕南军区和十九军。

陕西南部(商洛、安康、汉中)地处川、陕、鄂、豫之交,秦岭、巴山之间。在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从1928年渭华起义始,到1949年中原部队突围止,人民军队曾八进陕南,建立过各级民主政权。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陕南这一位于西北、中原两大战场侧背的地方,在军事上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7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上,指示参加会议的陈赓同志师出陕西,配合中原刘邓和西北彭总,东西机动作战,并制定了“陈赓纵队渡河后,以一部出陕南,开辟陕南根据地” 的战略方针。

1947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38军17师随陈谢大军南渡黄河,挺近豫西,分别从卢氏和潼关进入豫鄂陕地区,开辟了陕南根据地。这支部队在远离主力没有后方支援的条件下,服从大局,独立作战,参加战役、战斗120余次,歼敌69000余人,解放县城43座,由不足1万人发展到2万多人,并牵制了敌人10多万精锐部队,有力地配合了陕北、中原和西北战场。图1:盖“军属邮件”戳的鄂陕支队十二旅实寄封(1948年4月)

图1

1948年6月,奉中原军区和中原局的命令,在湖北郧阳组建了陕南军区、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区行政主任公署。原12旅旅长刘金轩任陕南军区司令员,原38军政委汪锋任军区政治委员,原38军副军长陈先瑞任军区副司令员,李跃任副政委,陕南区党委书记汪锋、行署主任时逸之。1949年春天,中央派张邦英来陕南根据地工作,即由张邦英任陕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进一步加强对陕南区各项工作的领导。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5月1日,奉中原军区命令,陕南军区部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刘金轩任军长,张邦英兼任第一政委,汪锋任政委,陈先瑞为副军长,李跃任副政委。下辖55、57两个师,全军1.5万余人。图2:1949年4月由陕南军区12旅寄自湖北郧县实寄封。

图2

55师由中野四纵12旅改编,原12旅34、35团和原17师51团依次改编为55师163、164、165团,符先辉任师长,张明任政委;57师由原西北民主联军38军17师为主改编,原12旅36团、17师50团和郧白独立团依次改编为57师169、170、171团。原17师师长张复振任师长、张文彬任政委。19军刚成立几天,接中央军委和二野指示:陕南军区和陕南区归西北局和西北军区兼第一野战军领导。从此陕南军民进入了配合解放大西北和向大西南进军,“打到汉中去,解放全陕南的新阶段”。

二、十九军解放陕南及驻防汉中情况

太原解放后中央军委决定华北人民解放军第18、19兵团渡河入陕,编入第一野战军,参加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的战斗。1949年5月8日,19军接中央军委电令:“一野6月全面开始夺取潼关、西安、宝鸡、天水地区之战役,望陕南刘金轩部沿汉江向汉中方向行动,最好能直取汉中,切断胡宗南向川北的逃路。”19军为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不顾长期连续作战的极度疲劳,从5月23日开始,沿汉江向西推进。胡宗南以四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以安康为基点设置了四道防线,企图阻止我军向汉中进军。

争夺安康外围阵地牛蹄岭战斗,是陕南解放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牛蹄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敌我双方激战数十小时,毙伤敌2000余人。我军1200人牺牲,最后终于占领阵地,一直攻入安康新城,完成了策应和支援一野解放关中和陇东的任务。为了掩护二野秘密向川黔方向集结,陕南军区部队加紧向汉中攻击,为使二野主力秘密完成“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行动,又不致于过早把胡宗南主力压向成都,抑留胡军于汉中一线,19军停止西进,于盘踞汉中的胡军东西相峙。

49年12月,二野部队完成了集结,突然向川东守放发动全面进攻,胡宗南部慌忙调整部署,奉令南逃。于是在秦岭一线的我18兵团兵分三路追击胡军。与此同时,陕南军区19军于11月22日向55、57师授旗,开始了第二次西进。55师11月26日由平利出发,沿汉江南岸巴山北麓向镇巴进军,28日攻占岚皋,30日占领紫阳,12月17日解放镇巴。部队全部进入西乡地区后,稍事休整,又入川追歼胡军残部。57师11月25日由蜀河口出发,沿汉江北岸攻击前进。170团为先头部队,169团随师部跟进,171团为后卫,26日解放旬阳,27日解放安康,28日解放石泉,迅速渡过汉江,兵分两路:一部12月4日解放洋县,一部12月5日解放西乡,7日解放城固,12月8日与18 兵团会师于汉中,尔后配合主力入川,12月11日解放宁强,直达广元、剑阁等县城。在短短半个月内,19军从最东的白河打到最西的宁强,部队行军800余里,沿途歼敌7000余人。陕南解放后,19军军部及直属队移驻南郑市;55师师部驻西乡,163团驻防镇巴,165团分驻石泉、汉阴、紫阳57师兼南郑军分区驻城固,各团分驻褒城、沔县等西部各县,担负剿匪及政权建设任务。到1951年3月,才基本肃清川北、陕南地区匪患,社会治安趋于稳定。

1950年12月,原陕南军区撤销,52年6月,19军机关奉命并入陕西军区,55师保留原建制,57师改编为石油工业第一师,于52年底分别开赴青海西宁市和甘肃玉门油矿,19军番号取消。

三、19军驻汉期间通邮用邮情况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从组建陕南军区和19军起,到52年6月撤销19军番号,只有短短三年多时间。由于该部隶属关系的复杂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艰苦性,长期以来,无论二野军史和一野军史较少提及这支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史的研究上也几乎一片空白,极少有人涉足。加之历史久远,史料和档案难以查找,面世的实寄封凤毛麟角,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笔者经二十余年的收集和研究,现运用面世的6枚实寄封试述19军在建国初期驻防汉中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军邮历史。

(一)军邮机构和纳资贴票情况。

和全军其他部队一样,建国时期,19军沿袭了在解放战争时期组织的军邮机构和邮政规章。军、师两级均设有军邮支局,部队官方享受寄信免费优待。纳资邮件比例较小,贴用邮票品种比较单调。

封3:为一枚中式软纸信封,封正面左下角油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步兵57师通信连”铭记,1950年7月10日由沔县寄南郑市东关塔儿巷宋世礼大人收。背贴西北人民邮政长城图无齿100元邮票八方连,销“陕西/沔县”和“陕西/南郑”日戳。

封4:为中式红框封,由57师教导大队1950年7月22日寄洋县政府双挂号公函封。背贴改1:800元*4,含计邮资3200元,盖“陕西/张寨”日戳(时为褒城县辖)。上述两枚寄自57师不同单位的军邮纳资封,驻地不同,信函种类不同,贴用邮票也不相同。一方面佐证了19军57师驻防汉中西部各县的史实,同时也说明普1—普2邮票当时未在汉中使用的情况。

封3

封4

(二)使用“优军免费”等戳记情况。

从面世的实寄封考证,汉中解放后,19军机关和部队使用过多种军邮免费戳记。其中以一野后期“优军免费”戳记为最多,且有多种戳式:

1.封5—封6盖无框式“优军免费”戳。封5:为55师供给处1950年8月17日由西乡寄山西沁县。封左上角盖无框式“优军免费”戳记和“陕西/西乡”收寄戳。封背分别盖“西京(50.8.24)”英汉中转戳和“山西/沁县”落地戳。封6:19军某部1951年10月7日由镇巴县寄凤翔县,盖黑色无框式“优军免费”戳,与封5戳式完全相同。贴中华邮政挂号邮件回执,盖“陕西/凤翔”日戳和红色椭圆形部队收发室公章。

封5

封6

2.盖长方框内“优军免费”戳记。封7:1951年2月,由驻城固19军教导团训练队寄商州洛南县,盖长方框(53*15nm)内“优军免费”戳记和红色“部队邮件”(30*15nm)戳记。封8:1951年11月8日,由驻南郑伞铺街城隍庙练字部集训队机枪四连寄西乡封。盖“中国军邮(32021)”日戳(该戳为57师兼汉中军区军邮支局日戳)和黑色“优军免费”戳与封7“优军免费”戳型一致。目前考证,该戳应是一野后期 “优军免费”戳记的最晚使用,且与“中国军邮”日戳同盖一封,邮戳清晰,邮路完整,十分罕见。

封7

封8

以上史料说明,陕南军区及19军组建初期虽属中野(二野)建制,除封1使用过“军属邮件”戳记外,其余7封均未使用过二野军邮总局统一制发的军邮日戳和红五星内“免费”戳记。这些“优军免费”邮件既与一野建制部队使用的“优军免费”戳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如无框式“优军免费”戳和“部队邮件”戳,在字体和戳记大小,施印颜色上与一野其他部队也有一定区别,成为研究一野军邮不可多得的珍贵素材。

今天,当历史的尘埃己经散去,在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下,回顾19军70年前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缅怀革命先烈为解放陕南建立人民政权立下的不朽功勋,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19军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研讨其建国前后那段鲜为人知的军邮历史,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把红旗插向汉中》。中共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史图集》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