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集邮学术研究

2019-12-27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基于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集邮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当今集邮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如何与传统集邮模式相依托,融合于“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从而营造集邮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平台 集邮 学术研究  发展趋势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促成互联网与传统集邮的深度融合,让中国的集邮事业更加系统、全面地进入互联网时代。不断完善集邮学术研究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中国集邮学术研究全新的局面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时代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邮票因邮政而来,集邮因邮票而起,剖析邮票的特质、特征、特点,探讨由它引发的种种特有的现象和专属的内容而形成了集邮学术研究。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现新的东西、或填补某一方面空白;其次是对已有的研究内容通过质疑、商榷、研讨、辩论,补正,完善其学术研究成果。同时,集邮学术研究也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研究者的学术风格和研究路径受邮学知识储备量,文化背景的现状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固有特色,如“版式研究”、“清代邮票、区票研究”、“新中国邮票研究”、“封片戳研究”等等。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运用科学的、实事求事的态度记录集邮活动中的发展变化,探讨邮资票品中已知或未知的现象以及在这种大环境下的经验、教训,进而揭示邮学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形成的客观规律,让传统的集邮学术研究方式融合于“互联网+”。将大众传媒、互联网作为学术研究载体,展开对集邮活动的分析与探讨、解惑与释疑,打造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良性环境,使集邮事业在发扬与传承中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不断进步与发展。

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中华小说界》连载苇如撰写的“邮票考略”首开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先河,之后有《邮乘》、《新光邮票杂志》、《甲戌邮刊》等从理论和实践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邮学理论,从提出“集邮学”的概念到逐步创立和完善着集邮学理论体系,为中国集邮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集邮的内涵(票、封、片、戳、卡、折、册等)与外延(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发展战略研究等)在弘扬与继承上得到大大地拓展。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由最初对邮票的收集与欣赏、识别与收藏;发展到对邮票的考证与辨伪;延伸至对邮政、邮驿、邮传、邮史的系统整理;深化于对邮票、邮资、邮品、邮戳等的微观研究;最终其成果凸现在求精求美的构思、设计、印刷里;展示于各级各类的集邮展览、竞赛中;著书立说于当今,流传于后世;基本形成了收集与收藏、展示与竞赛、学习与提高、研究与创新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充实完善的良性循环的态势。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集邮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下的集邮学术研究与互联网关系日益紧密,其依赖度也逐步加强。特别是海量信息便捷传播的方式,赋予传统集邮学术研究新的功能,为其创新提供了更多、更实际的技术支撑。互联网技术不仅拓宽了传统集邮学术研究范围,并且强化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优化了研究的手段。毋庸赘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新型的学术空间,将对集邮学术研究带来无限生机。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促进了集邮学术信息的流动,促进了广大集邮爱好者、集邮工作者、集邮协会之间的互动。同时互联网具有的广泛的凝聚性和覆盖性,以及操作流程的简便性,改善了集邮学术研究的环境。在飞信、贴吧、QQ群、博客、微信、微博等不同平台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也有越来越多的集邮工作者、集邮组织建立起各类集邮网站、论坛、交流群。在这里信息快速交流、争鸣讨论各抒己见、学术观点畅所欲言,集邮者的交流或平淡或深入,相互联系突破了地域时空的局限,尤其是在网络互动中,集邮者之间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展示了许许多多的图片、照片等,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上的学习、阅读具有的“快速化”、“碎片化”的特点,这些文字资料、图片信息其实质也是邮学研究重要资料,若能对这些资料加以筛选、分类、整理,将不失为一部网络(二次)集邮文献巨作,而合理有效地参考利用它们,必然对集邮活动的开展和学术研究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互联网+”下的集邮学术研究带来积极的意义。如:《金陵邮坛》登载的“集邮文献、文献集邮与网络集邮文献”的论文就是利用在QQ、微信上的交流文字而形成。这些因互联网时代的变迁而带来的多元化的效应,既给集邮者以全新的、宽广的活动天地,更能不断更新集邮者的网络集邮思维。所以,一种新的学术空间伴随着网络集邮的巨大潜力已成为集邮学术研究中新的趋势。

二、“互联网+”为中国集邮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平台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网络互联时代的普及,“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它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多样性,也具有对具体事物的针对性。单就享有百科全书美誉之称的邮票以及集邮活动而言,它无疑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但是,如果将邮票和集邮活动纳入“互联网+”也就微不足道了。那么,“互联网+”在集邮领域里加什么呢?“+邮资票品”、“+邮驿邮传”、“+封片简戳”、“+集邮学术研究”、“+青少年集邮”、“+邮史研究”、“+集邮协会”、“+集邮展览”等等等等。由此可见,集邮的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有机联系,达到快速便捷的融合,实现最大化的信息共享和最有效的资源共享。所以“互联网+”不仅正在俏俏地改变集邮爱好者的集邮方式,同时也调控着邮学研究者的研究项目,为集邮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学术研究是集邮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集邮的历史钩沉、浩瀚信息、鸿篇巨制、普及与提高、研究成果等等,都需要通过学术思想去浓缩、去提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大量的文字材料和零散集邮信息完全依靠交谈、邮寄、电话等方式来获取,不仅信息传递迟缓、信息拥有量受限,而且常常造成研究项目或内容重复、研究手段滞后。“互联网+”的出现,使集邮学术研究在这一巨大容量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能及时了解集邮领域中的动态、快捷地查阅资料,使邮学研究少走弯路。依托“互联网+”对于拓展集邮学术研究范围、洞悉已有的成果、确定新的研究方向、交流传播研究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探索新的集邮学术研究的途径更宽了,研究方法更便捷了,更加有利于集邮学术研究的融合与创新。“互联网+”如润物无声,既塑造着集邮学术研究的新格局,又衍生出学术研究的新思路,为中国集邮学术研究走向更灿烂的明天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与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物流密切相关,其运行模式是对互联网快速普及与发展的最好诠释。而当今的集邮活动,由于受到互联网便捷信息交流方式的极大冲击,传统的邮政通信渠道已不具备优势,这是导致集邮活动低迷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的邮市冷清、邮票跌价、集邮活动开展的阻力大、邮协会员人数锐减等等现状,对中国集邮事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有一批集邮工作者和邮学研究者在执着地支撑着中国的集邮事业,正所谓“大浪淘沙”,正是由于他(她)们的坚守,中国的集邮学术研究才能始终健康地发展。正所谓“盛世修书”,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的世界邮展、亚洲国际邮展我国送展的集邮文献100多部,特别是这些年来全国邮联出版的“集邮学术论文集”、各地集邮协会编辑的“集邮简史”、集邮者个人出版的“集邮文集”等,为集邮学术研究增添了无尽的风采。这些邮学研究成果除了可以通过交流获取,也可以在网络上快速检索。所以,当今的集邮,无论是宣传、研究或是经营、销售或是交流、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离不开互联网,网络集邮初具的规模化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模式,开辟了集邮学术研究的新进程。它在突破时空局限的同时,也默默地改变着传统的学习、研究方式。与此同时,由于借助互联网能快速阅览、参考大量信息资料的优势,对于促进网络集邮思维的拓展与更新,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实现传统集邮与“互联网+”互融,在宏观上必然影响并推进中国集邮事业的进程,而在微观领域中,对我们邮学研究的进程与效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提高都将带来巨大的效益。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走向

“互联网+”与中国集邮学术研究之间怎样关联?中国集邮学术研究又怎么在“互联网+”背景下去寻求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一方面集邮学术研究文章、集邮著作、集邮征文、集邮知识竞赛通过网络广泛传递,对集邮爱好者、集邮社团组织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作用,同时在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学术研究的外延被大大拓宽;另一方面,传统的集邮研究形式又必然存在。邮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素材是纸质实物,票封片戳简折册以及它们发行的背景、存在的版式、印刷的方式、寄递的途径、具备的功能等在实物与网络媒体的交流传递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这样相互协调的基础下,实物收集和研究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相互依存形成宽泛的学术氛围,焕发出新的活力。

互联网集成大众智慧,既是社会的新结构又是生活的新方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自媒体的普及化运用,为信息传播系统和传播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运而生的各类集邮网站、集邮交流群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论坛、评论、群交流、学术争鸣、信息传递等,充实了集邮学术研究的环境,其理论价值与现实状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网络交流所具备的时尚、匿名、迅捷等特点,很快成为广大集邮工作者、集邮组织上情下达的理想平台,同时也成为集邮爱好者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纽带。网络集邮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实用价值,让集邮学术研究在"互联网+"时代下充满活力。如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集邮信息网”,全国集邮联以及地方集邮组织举办“网络集邮征文”、“网络集邮展”、“网络邮品交流”等活动,即受到了集邮者的欢迎,又给集邮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依托“互联网+”,集邮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崭新局面。

在"互联网+"时代,低门槛的进入、简单快捷的操作、海量数据的拥有量给集邮学术研究带来了重大影响。传统的邮学研究方式因为互联网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邮学研究者不再因资料的缺失而烦恼,集邮工作者不再受信息通达的局限,邮学研究课题(项目)避免了重复。因此,网络化为中国集邮学术研究创造的契机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让邮学研究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集邮研究与网络大数据整合,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所构成的自媒体,拓宽了集邮学术研究的渠道、提炼了集邮者的思维、升华了集邮学术研究的理念。浩瀚的网络世界赋予集邮学术研究新天地,而"互联网+"正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影响并引导集邮学术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四、结语

互联网思维不仅给集邮学术研究带来重大影响,而且对目前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现状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以“互联网+”的战略思维去展开分析与探索,逐步构建起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新模式是当今集邮活动中的新趋势。打造传统集邮研究与“互联网+”互动融合、协作共享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集邮学术研究平台的地位,充实“互联网+”下集邮学术空间的内容,真正实现便捷、开放、共享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促进学术信息的流动和与受众互动的局面,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的课题。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其优势为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探索一条务实有效的集邮学术知识传播途径,加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必将对推动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京 集邮研究的学术精神刍议[N] 中国集邮报,1997-5-28

2.孙少颖 集邮学术的源流与发展(上、下)[J] 集邮博览,2004(11):18-21;2004(12):18-21

3.李近朱 集邮学术研究的“大视野”[N] 中国集邮报,2012-1-6

4.张国华 提高集邮学术研究水平是迈向集邮强国的必经之路(上、下)[J] 集邮博览,2006(10):P18-20;2006(11):22-23

5.吴凤岗 中国集邮学术活动的历史回顾和展望[M] 中国’96国际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