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邮天地

启东七旬老人集邮62载 方寸间留住中国的沧桑巨变

日期: 2019-02-26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曾经,作为支付邮费的凭证,邮票跨越山和大海,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暖暖的情与爱。而今,通讯实时,方寸间的邮票,沉淀的是历史的记忆——

人生第一张邮票来自家信

前几天,我们在74岁的老人龚启明家中,见到了他从青葱到古稀62年间,珍藏的数万张邮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印证着中国的沧桑巨变。

龚启明收藏的第一张邮票,是1958年11月20日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套票3张中的末张——圆圆脸的小女孩向凯旋的志愿军献花,色调是好看的胭脂红。

这一年,龚启明12岁,跟随父母至上海的杨浦区生活。这张邮票正是他从合作镇祖父母寄来的家信信封上小心翼翼剪下来的。“当时,就觉着花花绿绿的,很漂亮。”龚启明将邮票夹进厚厚的课本里,时不时翻出来看看。

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几分钱的邮资也得省了又省,祖父母的家信三五个月才有一封。年幼的龚启明就盼着收信的日子。整整一年,他终于得到了志愿军套票的另外2张。

渐渐地,龚启明发现,虽然自家的信件不多,可居民点里,每天都有邮递员来送信,今儿张家、明儿李家,而邮票大多是丢弃的。他便常常瞄准了上门讨要,收集成册。

入伍后收集了一本“文革”邮票册

“文革”邮票,是指“文革”时期从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纪念邮票。龚启明几乎都有收藏。1964年,20岁的龚启明进了工厂,3个月后,入伍参军。在山东青岛5年的部队生活,他依旧热衷于收集各种各样的邮票。军营里,常有家信,战友知道龚启明的这一爱好,自觉将邮票赠予。

“这本册子里,总共有80张。”龚启明介绍,除了在部队收集的一部分,还有不少是回到地方后,邮友间的“互通有无”。

“文革”邮票取消了邮票志号,多以政治为主题,许多邮票中带有毛泽东的肖像。虽然,“文革”时期的邮票发行量巨大,但在邮政通信上用量也不小,所以留存下来的并不多。龚启明说,“文革”邮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风貌。

1990年花数千元购梅兰芳小型张

上世纪80年代,集邮热潮兴起,邮票的分类、收藏方式、研究角度不断丰富。每年年底,中国邮政都会发布来年的邮票发行信息,龚启明不放过每一次机会,早早守在邮局门口等待购票。

龚启明有2张1980年发行的猴年邮票,这也是中国发行的首枚生肖邮票。“生肖邮票传承了中国的生肖文化。”龚启明说,猴票已实现了“四世同堂”,这大大提高了其收藏价值和意义。38年间,单枚猴票价值已从8分钱升值到1.3万元。

1962年9月15日邮电部发行的一枚《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是龚启明收藏的市价最高的一张邮票。面值3元,图案为京剧《贵妃醉酒》中梅兰芳饰演杨贵妃的一幅剧照。1990年左右,龚启明花了数千元购得了这张邮票,“它的发行量仅2万枚,是中国发行量最小的小型张,近两年曾拍出过5万元的高价。”2010年,龚启明退休后,回到故乡启东定居,并加入了市老干部集邮协会。“现在,早就不用排队买票了,可以直接预定一整年的。”

近年来的收藏中,龚启明尤其喜欢反映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邮票。“有历史意义,能见证中国的变化与发展。”他取出一张2006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和谐铁路建设》特种邮票,说是他的最爱。集邮60多年,邮票对龚启明来说,是生活,更是寄托。“就算不吃不喝,也要省下钱来买邮票。”他时常翻看着一张张邮票,就像翻过曾经走过的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